冠心病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重点不同。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心脏泵血功能长期受损的病理状态。两者可能互为因果,但属于不同阶段的病理过程。
1、发病机制冠心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血管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慢性心功能不全则因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心肌损伤或结构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障碍。冠心病是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常见诱因之一,但后者还可能由高血压、心肌病等其他因素引起。
2、临床表现冠心病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呼吸困难、乏力、水肿为主要症状,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晚期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两者均可出现心悸,但冠心病疼痛更具特征性。
3、诊断方法冠心病诊断依赖冠状动脉CTA或造影显示血管狭窄,结合心电图ST-T改变、心肌酶谱异常。慢性心功能不全需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射血分数,结合脑钠肽检测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两种疾病可能并存,需通过影像学明确病因。
4、治疗原则冠心病治疗以改善心肌供血为主,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扩张血管,严重者需支架植入。慢性心功能不全需用呋塞米片利尿减轻负荷、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改善重构,同时控制原发病。两者均需长期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等β受体阻滞剂。
5、预后管理冠心病患者控制危险因素后可长期稳定,但需警惕心肌梗死风险。慢性心功能不全需终身管理,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调整治疗方案,晚期可能需心脏移植。两者均需低盐饮食、戒烟限酒、规律监测体重及症状变化。
冠心病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均需定期心血管专科随访,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日常注意记录症状变化,避免感染、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根据心功能状态个体化调整活动量。
冠状动脉CTA可以查出冠心病,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冠状动脉CTA通过三维成像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对冠心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冠状动脉CTA对钙化斑块和重度狭窄的检出率较高,能直观呈现血管的解剖结构异常,如发现血管狭窄超过50%或存在不稳定斑块,通常提示冠心病可能。该检查无创、快捷,适用于中低风险人群的初步筛查,对支架术后复查也有一定优势。检查前需控制心率并使用造影剂,可同时评估血管起源异常、心肌桥等变异情况。
冠状动脉CTA对微小血管病变和功能性缺血的判断存在不足,血管严重钙化时可能影响狭窄程度评估。部分患者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会导致图像模糊,肥胖患者图像质量可能下降。心肌缺血的功能学评估仍需依赖运动负荷试验或FFR检测,血管内超声和OCT对斑块性质的判断更为精确。
建议存在胸痛、胸闷症状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检查方式,冠状动脉CTA阴性结果可帮助排除冠心病,阳性结果需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检查后应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提前评估风险,对碘造影剂过敏者禁用。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