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管理、症状监测、心理支持和定期随访等方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的疾病,护理需围绕延缓病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风险展开。
1、生活方式调整低盐低脂饮食是基础护理措施,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增加全谷物、深海鱼类和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如燕麦、三文鱼、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戒烟限酒需严格执行,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每日摄入不超过2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
2、药物管理遵医嘱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他汀类调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肌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降低心肌耗氧,服用时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硝酸甘油片作为应急药物需随身携带,舌下含服时采取坐位以防体位性低血压。所有药物不得自行增减剂量,出现牙龈出血、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3、症状监测每日晨起空腹测量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使用家庭心电监测设备记录静息心率,理想范围为55-70次/分。典型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向左肩臂放射,持续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若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伴冷汗、恶心,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提示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
4、心理支持疾病焦虑发生率可达40%,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负面情绪。参加心脏康复团体活动,通过病友交流减轻孤独感。正念减压训练如腹式呼吸练习,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家属应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抑郁评分超过10分需心理科会诊,慎用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的抗抑郁药物。
5、定期随访每3个月复查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低于1.8毫摩尔/升。每6个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冠状动脉CT或造影复查间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定为1-3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衰的风险。建立急救联络卡,注明病史、用药和联系人信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需长期保持健康作息,睡眠时间保证7-8小时,午休不超过30分钟。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诱发血管痉挛,外出时佩戴口罩围巾。随身携带医疗警示手环,标注疾病信息和紧急联系人。烹饪时选用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每日食用油总量控制在25-30克。合并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出现任何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应立即联系主治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检查项目主要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血液生化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基础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静息心电图可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能捕捉阵发性心肌缺血。检查无创且快速,但轻度缺血可能显示正常结果。
2、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直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能准确评估病变位置、范围和严重性,为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提供依据。属于有创检查,需住院进行。
3、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通过超声波成像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检测心肌缺血导致的室壁运动异常。负荷超声结合运动或药物刺激能提高缺血检出率,无放射性且可重复操作,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
4、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踏板或自行车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同步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变化。适用于评估冠状动脉储备功能,能发现静息状态未显现的缺血,但重度狭窄患者存在运动风险。
5、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血脂、血糖等指标。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伤,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空腹采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确诊冠心病需结合多项检查结果,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每周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活动诱发心绞痛。定期复查血脂、血糖指标,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