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后脓肿主要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常见症状包括咽部疼痛加剧、颈部淋巴结肿大、声音嘶哑、进食呛咳以及全身性感染反应。
1、咽部疼痛:
咽后脓肿早期最突出的症状是咽部剧烈疼痛,疼痛常向耳部放射,在吞咽或头部转动时明显加重。患者可能因疼痛拒绝进食,婴幼儿表现为哭闹拒食。疼痛程度与脓肿大小及炎症范围相关。
2、吞咽困难:
随着脓肿增大压迫咽腔,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轻者仅感咽部梗阻感,重者完全无法吞咽唾液导致流涎。婴幼儿可能出现哺乳中断、呛奶等症状,需警惕误吸风险。
3、发热反应:
多数患者伴有38℃以上高热,儿童体温可达40℃。发热多呈持续性,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4、颈部活动受限:
脓肿扩散至颈部间隙时,患者头部常保持固定前倾位,转动颈部会引发剧痛。触摸颈部可发现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发热。严重者出现颈静脉怒张等压迫症状。
5、呼吸困难:
巨大脓肿可能阻塞喉部气道,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鸣音及三凹征。婴幼儿因气道狭窄更易发生窒息,需紧急处理。部分患者夜间症状加重,与体位变化有关。
咽后脓肿患者应保持半卧位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呼吸困难。饮食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蛋羹等,忌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注意观察呼吸频率与节律,出现气促、口唇发绀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进行颈部轻柔伸展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日常需加强口腔卫生,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咽后脓肿主要由细菌感染、外伤刺激、邻近组织炎症扩散、免疫力低下及结核感染等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
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当咽喉部黏膜屏障受损时,这些细菌可侵入深层组织形成脓肿。患者常伴有高热、吞咽疼痛等症状,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2、外伤刺激:
鱼刺或硬物划伤咽后壁、气管插管操作不当等机械性损伤,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破损继发感染。这类情况需通过喉镜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必要时需手术引流脓液。
3、邻近炎症扩散:
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等未及时控制时,炎症可能通过淋巴或血液蔓延至咽后间隙。这类患者往往先有原发病症状,随后出现颈部僵硬、呼吸不畅等脓肿特征。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功能受损,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这类特殊人群起病隐匿但进展迅速,需加强营养支持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
5、结核感染:
结核杆菌引起的冷脓肿病程较长,多伴有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和结核菌素试验,治疗需规范抗结核药物疗程。
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进食尖锐食物。出现持续咽喉肿痛伴发热时需尽早就医,急性期建议选择流质饮食并避免剧烈活动。恢复期可适当食用百合、雪梨等润肺食物,同时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以促进代谢。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观察呼吸状况,睡眠时建议抬高床头防止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