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大便的颜色通常为黄色至棕黄色,颜色深浅与饮食、胆汁分泌等因素有关。
大便颜色主要受胆红素代谢影响。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转化为粪胆原,使粪便呈现黄褐色。健康人群的粪便颜色会因摄入食物种类不同而轻微变化,例如进食较多绿叶蔬菜可能使粪便颜色偏绿,摄入动物血制品或铁剂可能导致粪便颜色发黑。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多呈金黄色,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粪便颜色较深。
某些病理情况会导致粪便颜色异常。白色陶土样便提示胆道梗阻,黑色柏油样便可能由消化道出血引起,鲜红色血便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绿色稀便可能与肠道感染相关。但单纯依靠粪便颜色无法确诊疾病,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日常应注意观察粪便颜色变化,保持饮食均衡,适量补充膳食纤维和水分。若出现持续异常颜色粪便并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记录排便情况时需注意排除食物或药物对颜色的干扰,避免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