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后遗症主要有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僵硬、慢性疼痛、踝关节不稳和骨折畸形愈合等。脚踝骨折后若未规范治疗或康复不当,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损伤关节面软骨后,关节面不平整可能导致异常磨损。长期摩擦会引发关节肿胀、活动时疼痛,阴雨天症状可能加重。早期可通过热敷、减少负重活动缓解,严重时需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控制炎症。
2、踝关节僵硬长期固定或缺乏康复锻炼会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表现为背伸跖屈活动受限,影响上下楼梯等动作。急性期过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踝泵运动、弹力带训练,配合红外线照射改善血液循环。
3、慢性疼痛骨折愈合后仍持续存在的隐痛多与局部微循环障碍、神经损伤有关。疼痛呈间歇性发作,久站或运动后加重。可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缓解,配合超声波等物理治疗。若存在内固定物刺激需手术取出。
4、踝关节不稳韧带损伤未完全修复会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易反复扭伤。表现为行走时有打软腿感,运动时需佩戴护踝。严重者需进行韧带重建手术,术后需石膏固定4-6周。
5、骨折畸形愈合复位不良或过早负重可能导致骨骼错位愈合。可见踝关节外观畸形,常伴随步态异常。轻度畸形可通过矫形鞋垫代偿,严重成角需截骨矫形手术。
骨折后3个月内是功能恢复关键期,应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康复期避免剧烈跑跳,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每日进行踝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活动幅度以不诱发疼痛为度。若出现持续肿胀或夜间静息痛,需及时就医排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