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肠炎通常可以治愈,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急性结肠炎主要由感染、饮食刺激、药物损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需根据病因采取抗感染、补液或黏膜保护等治疗。
感染性急性结肠炎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可较快缓解,如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针对细菌感染,阿苯达唑片针对寄生虫感染。同时配合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腹泻严重时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多数患者在1-2周内症状消失,肠黏膜修复需3-4周。饮食调整是重要辅助手段,急性期选择低渣流食,恢复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
少数特殊类型可能迁延不愈,如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需停用诱发药物并选用万古霉素胶囊,缺血性结肠炎需改善肠道血流。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未规范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结肠炎。出现持续发热、血便加重或脱水表现时需及时复诊,必要时行肠镜评估黏膜损伤程度。
治愈后需注意预防复发,避免进食不洁食物、过量酒精或刺激性饮食,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粪便常规及潜血,伴有基础疾病者需控制血糖、调节免疫。急性结肠炎患者应保证充足休息,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