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否严重需结合病情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轻中度疾病,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听力下降或继发感染。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减退或耳鸣,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早期症状较轻时,可通过鼻腔冲洗、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等方式缓解。若积液持续存在,可能需遵医嘱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或口服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部分患者可能需接受鼓膜穿刺抽液或置管术。
少数情况下,若合并细菌感染可能发展为化脓性中耳炎,出现耳痛、发热等症状,此时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长期未治疗的顽固性病例可能造成鼓室粘连、胆脂瘤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儿童患者因咽鼓管发育不完善更易复发,家长需关注其听力变化,避免二手烟刺激。
建议出现持续耳闷或听力异常时尽早就诊耳鼻喉科,日常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增加鼓室压力的行为。急性期可热敷耳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复。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可能降低黏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