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肌腱缝合术后一般需要7-14天消肿,具体时间与损伤程度、术后护理及个人体质有关。
肌腱缝合术后肿胀是正常生理反应,通常术后1-3天肿胀达到高峰,此时需严格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配合冰敷减轻炎症渗出。术后4-7天肿胀逐渐消退,可观察到皮肤皱纹恢复、局部张力降低,此阶段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若术后7天仍持续肿胀伴皮肤发亮或疼痛加剧,可能存在感染或缝合处愈合不良,需及时复查。术后10-14天多数患者肿胀基本消退,可逐步增加康复训练强度,但需避免过早负重行走。消肿期间建议穿戴弹力袜或使用压力绷带,夜间保持足部抬高20厘米以上,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有助于代谢。
术后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遵医嘱按时服用迈之灵片、地奥司明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避免摄入高盐食物。康复期间若出现皮肤温度升高、淤青扩散或麻木感,应立即就医排除深静脉血栓。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肌腱愈合情况,术后6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长时间站立。
脚踝骨骨折术后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冷敷、加压包扎、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术后肿胀通常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组织液渗出等因素有关。
1、抬高患肢术后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建议用软枕垫高脚踝15-30厘米,避免长时间下垂姿势。夜间睡眠时可保持抬高状态,日常坐卧时需注意调整体位。
2、冷敷术后48小时内可采用冰袋冷敷肿胀部位,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渗出,但需避免冻伤皮肤,冰袋外应包裹毛巾。48小时后可改为温敷促进吸收。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由足尖向小腿方向缠绕,施加均匀压力。包扎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过紧可能影响血运。每日需松解检查皮肤情况,出现麻木或颜色改变应立即调整。
4、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改善微循环,迈之灵片减轻静脉淤血,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炎症反应。药物需配合物理治疗,不可自行调整剂量。若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应及时告知医生。
5、康复训练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踝泵运动、足趾屈伸等被动活动,后期增加抗阻训练。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康复期间需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
术后肿胀消退需结合饮食调理,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等促进组织修复,限制高盐食物避免水钠潴留。康复期避免过早负重行走,使用拐杖分担体重压力。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进度,若肿胀持续加重或伴发热需排除感染可能。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穿着宽松鞋袜减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