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损伤的10大表现主要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局部压痛、瘀斑、关节僵硬、肌腱断裂音、肌肉无力、关节不稳、皮肤温度升高。
1、疼痛:
肌腱损伤后最常见的表现是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损伤可能仅在活动时出现隐痛,重度撕裂或断裂则表现为持续性剧痛。疼痛多集中在肌腱附着点或走行区域,可能向周围放射。
2、肿胀:
损伤后局部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通常在受伤后2-3小时达到高峰。肿胀程度与血管损伤有关,可能伴随皮肤发亮、紧绷感。严重肿胀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引起麻木。
3、活动受限:
肌腱损伤直接影响关节活动功能,表现为主动运动障碍或被动活动范围减小。常见于手指屈肌腱损伤导致的"锤状指",或跟腱断裂时的提踵困难。
4、局部压痛:
按压损伤肌腱所在部位会产生明显压痛,这是鉴别肌腱损伤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位于肌腱止点或肌肉肌腱移行处,按压时可能触及凹陷或结节。
5、瘀斑:
伴随血管破裂时,皮下出血形成瘀斑,多在损伤后24-48小时显现。颜色从紫红逐渐变为青黄,常见于急性跟腱断裂或肩袖撕裂患者。
6、关节僵硬:
长期制动或慢性肌腱炎可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表现为关节活动度下降。晨起时症状明显,活动后稍缓解,常见于手部屈肌腱损伤后遗症。
7、肌腱断裂音:
急性断裂时可听到"啪"的响声,患者常描述为"被鞭子抽打感"。典型见于跟腱断裂或股四头肌腱断裂,伴随突然无力感。
8、肌肉无力:
肌腱连续性中断导致肌肉收缩力量无法传导,表现为特定动作力量减弱。如肩袖损伤时上肢外展无力,髌腱断裂时伸膝困难。
9、关节不稳:
主要肌腱损伤后关节失去正常力学支撑,产生异常活动度。如踝关节外侧肌腱损伤可能导致内翻不稳,膝关节髌腱断裂影响跪姿稳定。
10、皮肤温度升高:
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流增加,触诊可发现皮温较对侧升高。可能伴随红肿,这是机体对损伤的自然修复反应。
肌腱损伤后建议立即停止活动并冰敷患处,使用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急性期后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期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牵拉训练和肌力练习,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饮食上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慢性肌腱炎患者可尝试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保持关节活动度同时减少肌腱负荷。
手部肌腱损伤术后可进行低强度主动运动、被动牵拉运动及渐进性抗阻训练,具体需根据恢复阶段和医生建议选择。
术后1-2周内以被动活动为主,由康复师或家属辅助完成手指屈伸动作,避免主动用力导致吻合口断裂。可配合冰敷减轻肿胀,每日重复进行3-4组,每组5-10次。此阶段禁止抓握、提拉等需要肌腱主动收缩的动作。
术后3-6周逐步过渡到主动辅助运动,使用橡皮筋或弹簧装置提供轻度阻力,训练手指分指、并指及腕关节旋转。推荐水中运动利用浮力减轻负荷,水温保持32-35℃为宜。若出现疼痛需立即停止并反馈医生。
术后6周后经评估可加入功能性训练,如捏握海绵球、拧毛巾、写字等日常生活动作模拟。力量训练应从0.5公斤小哑铃开始,每周增加不超过10%负荷。职业运动员需在专业康复团队指导下进行专项运动模式重建。
术后康复期间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吸烟饮酒影响血液循环。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促进肌腱愈合。定期复查超声评估肌腱滑动度,若发现粘连需及时介入物理治疗。所有运动计划必须严格遵循个体化康复方案,不可自行增加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