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患者是否需开刀治疗需结合结石大小、症状及并发症综合判断。
胆囊结石直径小于10毫米且无胆绞痛、胆囊炎等并发症时,可通过药物溶石或观察随访处理。常用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促进胆固醇结石消退,但需持续用药数月。无症状的小结石可每半年复查超声监测变化,期间注意低脂饮食、规律进食以降低胆汁淤积风险。部分患者结石可能长期稳定无须干预。
若结石直径超过15毫米或反复诱发胆绞痛、胰腺炎、胆囊化脓等严重并发症,则需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充满型胆囊结石或合并胆囊壁增厚者,因癌变风险升高也建议手术。高龄或基础疾病多的患者可先尝试经皮胆囊造瘘引流缓解急性感染,待情况稳定后再评估手术必要性。
日常需避免高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减少胆汁淤滞。出现持续右上腹痛、发热或黄疸应及时就医。
胆囊息肉与胆囊结石在B超上主要通过形态、回声及移动性等特征区分。
胆囊息肉通常表现为附着于胆囊壁的隆起性病变,形态规则,基底较窄,不随体位改变移动,回声均匀且与胆囊壁相连。胆固醇性息肉多呈高回声,腺瘤性息肉回声略低但均匀。胆囊结石则呈现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随体位改变移动,形态不规则且与胆囊壁无连接。结石可单发或多发,回声强度通常高于息肉。泥沙样结石表现为胆囊内可移动的细小强回声点,沉积于胆囊底部。
日常应避免高脂饮食,定期复查B超监测胆囊病变变化,出现右上腹疼痛或消化不良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