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患者需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及及时就医用药。
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期需避免游泳、洗头时进水,洗澡可用防水耳塞保护患耳。禁止自行掏挖耳道,以免损伤鼓膜。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压力导致病原体侵入中耳。慢性中耳炎患者要定期复查耳内镜,鼓膜穿孔者须严格防水,淋浴时可使用凡士林棉球堵塞外耳道。发作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过敏体质者需远离已知过敏原。若出现耳痛加剧、流脓或发热,可能提示细菌感染,须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
日常保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复发,感冒时及时治疗可减少中耳炎发作概率。
儿童中耳炎可能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儿童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常见于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咽鼓管功能障碍会导致中耳压力失衡,积液无法排出,形成炎症。急性中耳炎表现为耳痛、发热、听力下降,部分患儿会出现耳道流脓。慢性中耳炎可能伴随持续性耳闷、耳鸣和反复流脓。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严重时需行鼓膜穿刺术或鼓室置管术。
日常应避免儿童接触二手烟,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及时治疗,游泳时注意耳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