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的轻重程度通常分为四期,按照症状从轻到重依次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1、Ⅰ期内痔Ⅰ期内痔主要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血液呈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痔核未脱出肛门外,肛门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或轻微隆起。此期可能与长期便秘、久坐或妊娠等因素有关,通常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可缓解症状。
2、Ⅱ期内痔Ⅱ期内痔在排便时痔核会脱出肛门外,但便后可自行回纳。出血症状可能较Ⅰ期更频繁,部分患者伴有肛门坠胀感。此期多因静脉丛持续淤血导致,需避免久蹲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药物缓解症状。
3、Ⅲ期内痔Ⅲ期内痔的痔核脱出后无法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肛门内。脱出物可能伴有黏膜糜烂或血栓形成,出血量减少但疼痛感明显。此期常与肛垫下移、括约肌功能减弱有关,除药物治疗外,可能需要接受硬化剂注射或胶圈套扎等介入治疗。
4、Ⅳ期内痔Ⅳ期内痔表现为痔核长期脱出肛门外且无法回纳,易发生嵌顿、坏死或感染,伴随剧烈疼痛和黏液渗出。此期多合并肛周皮肤湿疹或贫血,通常需手术切除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或传统外剥内扎术。
内痔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每日温水坐浴10-15分钟有助于缓解症状。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适量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若出现持续出血、痔核嵌顿或肛门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平时注意避免久坐久站,建议每1小时活动5分钟以改善肛门血液循环。
内痔和外痔均可能出血,但内痔出血概率更高。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黏膜脆弱易受粪便摩擦;外痔位于肛管外,出血多因血栓或炎症破裂引起。
内痔出血通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血液鲜红且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滴落。由于直肠黏膜缺乏痛觉神经,患者往往在排便后才发现出血。长期反复出血可能导致贫血,需警惕乏力、头晕等症状。初期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肛门清洁等方式缓解,若出血持续应就医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外痔出血多伴随肛门疼痛或肿胀,血液呈暗红色且量较少。血栓性外痔破裂时可能出现喷射状出血,但概率较低。外痔出血常与便秘、久坐等诱因相关,急性期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症状。若形成嵌顿痔或感染,需及时进行外科处理避免组织坏死。
无论内痔或外痔出血,均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每日摄入20-30克膳食纤维。建议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次如厕不超过5分钟。出血期间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药物,但反复出血或贫血患者需考虑硬化剂注射或痔切除术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