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不能自行挤出,需通过医疗手段处理。尿道结石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经皮肾镜取石、开放手术取石。
1、药物排石直径小于6毫米的尿道结石可能通过药物辅助排出。常用药物包括排石颗粒、尿石通丸、肾石通颗粒等,这些药物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增加尿量,帮助结石随尿液排出。用药期间需配合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3升。药物排石适用于结石较小且无严重梗阻或感染的情况。
2、体外冲击波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6-20毫米的尿道结石。该技术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击碎结石,碎石后配合药物和饮水促进残石排出。治疗前需完善泌尿系统CT等检查明确结石位置,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绞痛等反应,通常1-2天可缓解。该方式无须开刀,但肥胖患者或结石过硬时效果可能受限。
3、输尿管镜碎石取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适用于中下段尿道结石。医生通过尿道置入纤细的输尿管镜直达结石部位,采用激光或气压弹道将结石粉碎后取出。该方式可一次性清除结石,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防止输尿管狭窄。可能出现尿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需严格无菌操作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
4、经皮肾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适用于较大或复杂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在腰部建立微小通道,通过肾镜直接粉碎并取出结石。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后可能发生出血、肾周血肿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该术式对2厘米以上结石清除率超过90%,但需全身麻醉且恢复期较长。
5、开放手术取石开放手术取石仅适用于合并解剖异常或多次微创治疗失败的复杂结石。通过手术切开取出结石并同期处理尿路畸形等病因。术后需留置引流管,恢复期约2-4周,可能出现切口感染、尿瘘等风险。随着微创技术发展,目前开放手术应用已显著减少。
尿道结石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2-3升饮水量,均匀分配在全天饮用。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适当控制钠盐和动物蛋白摄入。适度运动如跳绳、爬楼梯有助于促进小结石排出,但剧烈运动可能诱发肾绞痛。出现发热、无尿或持续疼痛需立即就医,避免盲目按压或挤压腹部导致结石移位损伤尿路。
尿道结石通常可以通过CT检查发现。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量,是诊断尿道结石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之一。
CT检查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人体横断面图像,对密度较高的结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尿道结石在CT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容易与周围软组织区分。非增强CT扫描即可发现大多数结石,对于尿酸结石等低密度结石,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辅助诊断。CT检查外,B超和X线平片也可用于尿道结石筛查,但CT的准确性更高。
少数情况下,极小的结石或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的结石可能在CT图像上显示不清。此时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对于疑似尿道结石但CT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尿路造影或磁共振尿路成像等进一步检查。
确诊尿道结石后,患者应多饮水促进结石排出,避免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等。适当运动有助于小结石移动,但剧烈运动可能加重症状。出现血尿、剧烈疼痛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调整饮食结构,预防结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