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颊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等方式缓解。疱疹性咽颊炎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具有自限性但需警惕并发症。
1. 发热多数患者首发症状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8-40摄氏度,持续2-4天。发热可能与病毒血症有关,此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同时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高热惊厥。
2. 咽痛咽部剧烈疼痛导致吞咽困难,儿童常表现为拒食、流涎。检查可见咽峡部充血,伴随散在灰白色疱疹。可使用康复新液含漱缓解疼痛,或遵医嘱局部喷涂开喉剑喷雾剂。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
3. 口腔疱疹咽颊黏膜出现直径1-2毫米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周围有红晕。疱疹期具有较强传染性,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抑制病毒复制,配合维生素B2片促进黏膜修复。
4. 食欲减退因口腔疼痛导致的进食减少可能引发脱水,尤其婴幼儿需警惕。可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Ⅲ,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软烂食物。
5. 并发症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嗜睡、心率异常等。需立即就医进行利巴韦林注射液等静脉抗病毒治疗,重症需入住儿科监护病房。
患病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饮食需避免辛辣刺激;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观察精神状态与尿量。恢复期出现肢体无力或胸闷等症状需及时复诊,病程超过1周未愈或出现抽搐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均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两者在病原体、症状表现及传播途径上存在关联性,但属于不同临床类型。
1、病原体关联两种疾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A1-6、8、10、22型导致,手足口病则更多与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相关。病毒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相似的季节性流行特征。
2、症状重叠与差异疱疹性咽峡炎表现为发热、咽痛及口腔后部疱疹溃疡,而手足口病除口腔病变外,还会在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部分轻症手足口病可能仅表现为咽峡炎症状,导致临床鉴别困难。
3、并发症风险普通病例预后良好,但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较少,而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损害,需密切监测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
4、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特征性皮疹分布,实验室可通过咽拭子PCR检测病毒核酸确诊。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CRP通常无明显异常。
5、防控措施目前手足口病EV71疫苗可预防相关重症病例,但对其他血清型无效。日常需加强手卫生、玩具消毒,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退。接触者可用康复新液漱口,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
患儿发病期间应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观察有无嗜睡、呕吐等警示症状。恢复期仍具传染性,建议隔离期满后再返园,集体机构需做好晨检和终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