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和牙齿经常出血可能由维生素C缺乏、血小板减少、牙龈炎、凝血功能障碍、白血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口腔护理、药物治疗、输血治疗、化疗等方式干预。
1、维生素C缺乏长期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不足可能导致维生素C缺乏,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日常需增加柑橘类水果、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严重时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C片。伴随伤口愈合缓慢、毛发干枯等症状时需就医排查。
2、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引发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四肢散在出血点、刷牙时牙龈渗血。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确诊后可能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调节免疫功能。
3、牙龈炎牙菌斑堆积刺激牙龈组织会引起充血肿胀,刷牙或进食时易出血。需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控制炎症。伴随口臭、牙龈萎缩等症状时,可能需进行龈上洁治术清除牙结石。
4、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或肝病导致的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会延长出血时间。轻微磕碰即可出现皮下血肿,拔牙后出血难止。确诊后需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冻干人纤维蛋白原等血制品,日常需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损伤。
5、白血病造血系统恶性增殖会抑制正常血小板生成,表现为皮肤大片瘀斑、鼻腔牙龈持续渗血。伴随发热、骨痛等症状时需骨髓穿刺确诊,可能需注射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等化疗药物,治疗期间需保持口腔湿润预防黏膜破损。
建议每日保证300-500克新鲜蔬菜和200-350克水果摄入,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口腔。出现无法解释的反复出血或出血量较大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检查其皮肤黏膜有无异常出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