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牙时牙医未戴手套存在疾病传播风险,但概率较低。可能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以及疱疹、梅毒等接触传播疾病。口腔诊疗中规范防护可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接触传播,若牙科器械消毒不彻底且医患双方存在皮肤破损,病毒可能经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肝类似,但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艾滋病病毒体外存活能力弱,常规暴露下感染概率极低。疱疹病毒可通过唾液或皮肤接触传播,但需病毒处于活跃期且接触部位有黏膜破损。梅毒螺旋体通过直接接触病灶分泌物传播,补牙操作中接触概率较小。
实际感染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牙医携带病原体且处于传染期、诊疗过程中发生体液交换、患者免疫系统未能及时清除病原体。现代口腔诊所普遍执行高温高压消毒流程,一次性器械使用率超过90%,显著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出现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医疗机构会立即启动暴露后预防措施。
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观察诊室是否公示消毒管理制度,注意器械是否为独立包装或明显经过灭菌处理。治疗后若出现持续发热、口腔溃疡经久不愈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进行血清学检测。日常维护口腔健康可减少龋齿发生,降低侵入性治疗需求。
全瓷牙牙套戴久了真牙一般不会烂,但若口腔卫生不良或牙套边缘不密合可能导致龋齿。全瓷牙套本身不会腐蚀真牙,其生物相容性良好且边缘封闭性较佳。
规范制作的全瓷牙套与真牙边缘密合度高,能有效隔绝细菌入侵。日常刷牙和使用牙线可清除牙套周围的食物残渣,避免菌斑堆积。定期口腔检查能及时发现牙套松动或边缘缺损问题,医生可通过专业设备评估牙套与真牙的贴合度。使用含氟牙膏能增强真牙抗龋能力,牙线清洁牙缝可预防邻面龋发生。
牙套边缘出现缝隙时,细菌可能侵入导致基牙龋坏。长期未处理的牙龈退缩会使牙套边缘暴露,增加食物嵌塞风险。咬合过高可能造成牙套微渗漏,唾液中的酸性物质可能腐蚀粘接剂层。糖尿病患者唾液减少会降低口腔自洁作用,加速基牙龋坏进程。夜磨牙症患者牙套承受异常咬合力,可能导致粘接剂破裂。
建议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使用冲牙器辅助清洁牙套边缘。发现牙套松动或牙龈出血应及时就诊,避免食用过硬黏性食物。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牙套修复,确保边缘密合度。维护期间可配合使用抗菌漱口水,控制牙菌斑滋生。夜间佩戴咬合垫能减少磨牙对牙套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