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和脑中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脑梗特指缺血性脑中风,而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中风主要由脑动脉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血性脑中风则是脑内血管破裂引发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1、病因差异:
缺血性脑梗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心源性血栓引起,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血性脑中风的病因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破裂或动脉瘤破裂,与长期血压控制不良密切相关。
2、病理机制:
脑梗发生时脑血流中断导致细胞缺氧死亡,但血管结构完整;脑中风中的出血类型会直接破坏脑组织并形成血肿压迫,同时血液毒性物质会加重神经损伤。
3、临床表现:
两者均可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但出血性脑中风的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更剧烈,且病情进展更快,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4、影像学特征:
CT检查中脑梗早期可能无显著改变,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出血性脑中风在CT上立即显示高密度血肿影,MRI的DWI序列能更早检测缺血病灶。
5、治疗原则:
缺血性脑梗需在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出血性脑中风以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为主,必要时需手术清除血肿或夹闭动脉瘤。
预防两类疾病均需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高血压患者每日监测血压。出现突发肢体无力或剧烈头痛时应立即就医,脑中风救治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每延误1分钟将损失190万个脑细胞。
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主要包括轻微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步态不稳及头晕。症状严重程度与梗塞部位和范围相关,多数患者表现为单一或组合症状。
1、轻微肢体无力:
常见于单侧上肢或下肢,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拖步等。病灶多位于内囊或放射冠区,影响皮质脊髓束传导功能。早期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肌力,需排除进行性加重的脑血管病。
2、感觉异常:
多呈现单侧肢体麻木或针刺感,与丘脑或脑干小灶性缺血相关。部分患者伴随温度觉减退,症状常呈发作性。需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鉴别,必要时行神经电生理检查。
3、言语含糊:
构音障碍表现为吐字不清但理解力正常,多见于基底节区腔梗。可能伴随吞咽呛咳,持续超过24小时需警惕进展性卒中。早期语言康复可促进功能代偿。
4、步态不稳:
行走时出现平衡障碍或向一侧偏斜,常见于桥脑或小脑腔隙灶。与深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有关,易在黑暗环境中加重。建议进行前庭功能训练预防跌倒。
5、头晕:
非旋转性头晕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能为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需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鉴别,频繁发作时应评估后循环供血情况。
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深海鱼类不少于100克,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单次持续30分钟以上。监测血压血糖,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睡眠时采用右侧卧位改善脑部血供,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神经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