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和脑中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脑梗特指缺血性脑中风,而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中风主要由脑动脉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血性脑中风则是脑内血管破裂引发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1、病因差异:
缺血性脑梗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心源性血栓引起,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血性脑中风的病因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破裂或动脉瘤破裂,与长期血压控制不良密切相关。
2、病理机制:
脑梗发生时脑血流中断导致细胞缺氧死亡,但血管结构完整;脑中风中的出血类型会直接破坏脑组织并形成血肿压迫,同时血液毒性物质会加重神经损伤。
3、临床表现:
两者均可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但出血性脑中风的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更剧烈,且病情进展更快,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4、影像学特征:
CT检查中脑梗早期可能无显著改变,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出血性脑中风在CT上立即显示高密度血肿影,MRI的DWI序列能更早检测缺血病灶。
5、治疗原则:
缺血性脑梗需在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出血性脑中风以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为主,必要时需手术清除血肿或夹闭动脉瘤。
预防两类疾病均需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高血压患者每日监测血压。出现突发肢体无力或剧烈头痛时应立即就医,脑中风救治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每延误1分钟将损失190万个脑细胞。
脑中风后遗症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后遗症的常见病因,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血管壁斑块形成,斑块脱落或破裂可能引发脑梗死。高血压患者脑血管长期承受过高压力,血管内皮损伤后容易形成血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血液黏稠度增加且血管弹性下降,脑部微循环障碍风险显著升高。上述病理变化均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坏死区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缺损。
日常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指标,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同时配合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代偿。饮食应减少钠盐与饱和脂肪摄入,增加全谷物与深色蔬菜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