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口腔护理、饮食调整及隔离防护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但需预防并发症。
1、抗病毒治疗:
针对重症患儿可选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广谱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轻症患者通常无需特殊抗病毒治疗,因本病多为自限性病程。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注意监测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2、对症处理:
发热超过38.5℃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咽痛明显者可含服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疱疹破溃处可喷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促进愈合。
3、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3-4次,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溶液轻柔清洁口腔。疱疹破溃后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禁用刺激性漱口水以免加重疼痛。
4、饮食调整:
选择常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酸奶等,避免酸性、坚硬及过热食物刺激溃疡面。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等清热解毒饮品。保证每日足够热量摄入以防脱水。
5、隔离防护:
发病期间需居家隔离至少1周,患儿餐具、玩具应单独消毒。密切接触者可用板蓝根冲剂预防。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应立即上报疾控部门,开展终末消毒。
患儿恢复期应保持充足睡眠,每日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促进黏膜修复。可适量食用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免疫力下降。注意观察有无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并发脑膜炎可能。家庭环境需定期通风换气,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病毒性皮疹不一定是手足口病,但手足口病属于病毒性皮疹的一种。
病毒性皮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变,常见于幼儿和儿童。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斑丘疹,可能伴随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其他病毒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病毒性皮疹,但皮疹分布和伴随症状有所不同。
手足口病的皮疹多集中在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较小且周围有红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臀部皮疹。其他病毒性皮疹的分布更广泛,如麻疹皮疹从头面部开始向下蔓延,风疹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且伴有明显瘙痒。
出现病毒性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隔离休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