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需立即就医并采取补液、胰岛素治疗等措施。该急症通常由严重脱水、感染、药物因素、未控制的糖尿病及急性疾病等因素诱发,临床表现为极度口渴、意识障碍等症状。
1、补液治疗:
快速纠正脱水是高渗性昏迷的首要措施。需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低渗盐水补充血容量,24小时内补液量可达6-12升。补液速度需根据患者心肺功能调整,老年患者需警惕心力衰竭风险。
2、胰岛素治疗:
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是控制高血糖的关键。血糖下降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3.9-6.1毫摩尔/升,避免血糖骤降引发脑水肿。当血糖降至13.9毫摩尔/升时需改用含糖液体并调整胰岛素用量。
3、电解质调整: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由于胰岛素会促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即使初始血钾正常也可能出现低钾血症,需在尿量充足后及时补钾,维持血钾在4.0-5.0毫摩尔/升。
4、诱因控制:
约60%病例存在感染等诱因。需进行血培养、尿培养等检查,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同时需排查卒中、心梗等急性疾病,停用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加重高渗状态的药物。
5、并发症预防:
治疗期间需监测意识状态、尿量及生命体征。警惕脑水肿、血栓栓塞、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恢复期应逐步过渡到皮下胰岛素注射,并制定长期血糖管理方案。
患者出院后需每日监测血糖,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高糖饮食。建议穿着宽松透气的鞋袜预防糖尿病足,定期进行眼底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家属应学习低血糖识别处理知识,家中备好血糖仪和含糖食品。恢复期运动需从低强度步行开始,每周累计150分钟,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变化。长期随访内分泌科调整降糖方案,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方式控制。
糖尿病治疗需综合管理,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量。饮食上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避免高糖高脂食品。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药物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降糖药,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糖。胰岛素注射适用于口服药控制不佳或1型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发生。血糖控制需长期坚持,急性高血糖需立即就医处理。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血糖和并发症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