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可通过药物控制、生活方式调整、运动康复、心理疏导、定期监测等方式护理。稳定型心绞痛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氧不足、情绪波动、寒冷刺激、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
1、药物控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以及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用药期间需观察有无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2、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是核心护理措施,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重血管痉挛。饮食需低盐低脂,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诱发心绞痛发作。
3、运动康复在医生评估后开展有氧运动,如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快步走或骑自行车,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运动前需进行5-10分钟热身,避免清晨低温时段运动。若运动中出现胸痛、气促应立即停止,并及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合并心力衰竭者需采用间歇性运动方案。
4、心理疏导焦虑抑郁情绪会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肌缺血,可采用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帮助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家属应避免过度保护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参加心脏康复团体可改善社会支持系统,必要时心理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抗焦虑药物干预。
5、定期监测每月测量血压、心率并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糖、心电图,每年进行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肌缺血改善情况。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注意药物有效期,避光保存。出现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不稳定性表现时需立即就医。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日症状、用药及血压数据。冬季注意保暖,外出佩戴围巾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时间不超过15分钟。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自动体外除颤器更佳。通过规范护理可使多数患者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性状、预防感染、体位管理以及疼痛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血胸等胸部疾病的重要方法,正确的护理有助于促进康复。
1、保持引流管通畅确保引流管无折叠、扭曲或受压,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堵塞。引流瓶应低于胸腔水平,避免引流液逆流。若发现引流突然停止或波动消失,需立即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必要时通知医生处理。
2、观察引流液性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血性引流液逐渐变淡为正常过程,若持续鲜红或突然增多可能提示活动性出血。脓性引流液可能提示感染。每日更换引流瓶并严格无菌操作,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
3、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管接口处用无菌敷料包裹。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定期消毒换药。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引流液浑浊等感染征象应及时报告避免随意打开引流系统。
4、体位管理患者通常取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定时翻身,但需避免引流管牵拉。下床活动时妥善固定引流瓶,保持低于胸腔位置。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减轻疼痛,促进肺复张。
5、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引流管固定松紧适宜,避免过度牵拉。指导患者使用腹式呼吸减轻胸廓运动带来的不适。可通过分散注意力、调整体位等方式缓解疼痛。
胸腔闭式引流期间应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剧烈咳嗽和突然用力动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胸片评估肺复张情况,严格遵循医生指导的拔管指征和时机。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出院后定期随访,出现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