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检查的主要部位包括腰椎、股骨近端和前臂远端。这些部位是骨质疏松症诊断和骨折风险评估的关键区域。
腰椎是骨密度检查的常用部位之一,通常选择第1至第4腰椎进行测量。腰椎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对骨代谢变化较为敏感,能够较早反映骨质疏松的情况。腰椎骨密度检查有助于评估脊柱骨折的风险,尤其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检查时需要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保持腰椎处于自然生理曲度。
股骨近端也是骨密度检查的重要部位,特别是股骨颈和大转子区域。这个部位的测量对于预测髋部骨折风险具有重要价值。股骨近端检查时要求患者将脚固定在特定位置,保持大腿内旋,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该部位骨密度变化相对腰椎更为缓慢,但对于长期骨质疏松监测很有意义。
前臂远端骨密度检查通常选择非优势侧桡骨远端三分之一处。这个部位检查方便快捷,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群,如严重肥胖患者或腰椎严重变形的患者。前臂检查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监测有一定价值,但对整体骨折风险的预测能力相对腰椎和股骨较弱。
骨密度检查一般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具有辐射量低、准确性高的特点。检查前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穿着宽松衣物。检查过程无创无痛,通常10-15分钟即可完成。定期骨密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建议50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以及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检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进行适量负重运动,以维持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