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是指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属于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主要有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三种类型。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通常在头部外伤后72小时内出现,多由脑挫裂伤或桥静脉撕裂导致。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部分病例出现瞳孔不等大或肢体偏瘫。CT检查可见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需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钻孔引流术,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出血。
2、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症状在伤后3天至3周逐渐显现,常见于老年人和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临床表现以精神异常、记忆力减退为主,可能伴随轻度偏瘫。影像学显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血肿影,治疗可选择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血块,必要时使用呋塞米注射液脱水。
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见于轻微外伤后1个月以上,好发于脑萎缩的老年人。典型症状为渐进性头痛、反应迟钝及行走不稳,CT显示低密度新月形病灶。通常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术后可辅以阿托伐他汀钙片促进血肿吸收,需警惕复发可能。
4、发病机制硬脑膜下血肿形成与头部加速-减速损伤密切相关,桥静脉断裂是主要出血来源。老年人因脑组织萎缩使桥静脉更易受损,长期饮酒、凝血功能障碍、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因素会显著增加发病概率。部分慢性病例可能由反复微小出血导致血肿包膜形成。
5、鉴别诊断需与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鉴别。硬膜外血肿多伴颅骨骨折且呈双凸透镜形,脑挫裂伤CT显示斑点状高密度灶,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脑沟裂池高密度影。腰穿检查、MRI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
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应保持头部抬高30度体位,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恢复期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平衡能力锻炼,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摄入,限制钠盐防止脑水肿。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慢性患者需监测凝血功能,服用抗凝药物者应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硬脑膜下血肿和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区别在于出血位置、病因及临床表现,硬脑膜下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多由脑挫裂伤或桥静脉撕裂引起;硬脑膜外血肿位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常因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导致。
硬脑膜下血肿通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或偏瘫,病程进展较缓慢,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或瞳孔不等大。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轻微头部外伤即可诱发。治疗需根据血肿量选择保守观察或钻孔引流术,严重时需开颅清除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典型症状为中间清醒期后突发昏迷,伴有血压升高和脉搏减慢,病情进展迅速。多见于青壮年头部直接撞击伤,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并止血,延迟处理可能引发脑疝。
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源多为静脉,血液积聚速度慢,CT显示新月形高密度影。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或性格改变。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源多为动脉,血液积聚快,CT呈现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常合并颅骨线性骨折。两者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需预防感染和控制颅内压,康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复查影像学。
日常需注意头部防护,避免跌倒或撞击,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药控制血压。若头部外伤后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或意识变化,须立即就医排查颅内出血。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康复,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恢复,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脑水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