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脏骤停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避免诱发因素、学习急救技能等方式实现。心脏骤停通常由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引起,也可能与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因素有关。
1、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糖药如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调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冠心病患者需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期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等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改善生活方式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减少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不动。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酒精量。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通过冥想、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3、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检测,每2-3年做一次动态心电图检查。存在心血管病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体检发现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时,应及时使用盐酸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
4、避免诱发因素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剧烈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短时间内超负荷运动。谨慎使用含麻黄碱的感冒药、某些抗生素如盐酸莫西沙星片等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控制浓茶、咖啡摄入量,每日咖啡因总量不超过400毫克。
5、学习急救技能掌握心肺复苏术操作要领,了解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家庭成员中有心脏病史者,建议配备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参加社区组织的急救培训,熟悉胸外按压位置、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等关键技术参数。
预防心脏骤停需要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每日监测血压、脉搏,记录异常心慌、胸闷症状。饮食注意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适量补充钾镁含量高的香蕉、菠菜。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排便时不过度用力,洗澡水温控制在40摄氏度以下。出现持续性胸痛、晕厥前兆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心血管高危人群可考虑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