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部位手法主要包括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注射时应避开皮下脂肪增生或硬结区域,采用正确的捏皮手法和进针角度,确保药物有效吸收。
1、腹部注射腹部是胰岛素注射的常用部位,以肚脐为中心半径5厘米以外的区域均可注射。注射时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皱褶,垂直或45度角进针,避免刺入肌肉层。该部位吸收速度较快,适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需注意每次注射点间隔至少1厘米,避免重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
2、大腿外侧大腿外侧中上三分之一区域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注射时需捏起皮肤,选择大腿前外侧或外侧部位,避免靠近膝关节。该部位吸收速度中等,需注意注射后避免立即运动,防止吸收过快导致低血糖。消瘦者建议使用4毫米针头,无须捏皮。
3、上臂外侧上臂外侧中段三角肌下方区域可用于注射,需他人协助操作。该部位皮下脂肪较薄,建议使用短针头,以45度角进针。吸收速度略慢于腹部,适合中效胰岛素。注射后避免提重物或剧烈摆臂,防止药物扩散异常。
4、臀部外上侧臀部外上四分之一象限吸收速度最慢,适合长效胰岛素注射。注射时无须捏皮,垂直进针即可。该部位肌肉层较厚,需注意进针深度,避免药物注入肌肉影响吸收稳定性。儿童或消瘦者可轻微捏起皮肤皱褶。
5、轮换要点同一注射部位需系统性轮换,可采用时钟法或分区法记录注射点。每次注射间隔至少1厘米,同一部位每月使用不超过1次。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硬结、凹陷或肤色改变,发现异常需更换区域。轮换不规范可能导致局部脂肪代谢异常,影响药物吸收效率。
胰岛素注射后需停留10秒再拔针,防止药液渗出。使用酒精棉片消毒时待完全干燥后再注射,避免刺激皮肤。针头应一用一换,重复使用可能导致针头弯曲、堵塞或感染。注射器或笔芯应室温保存,避免高温或冷冻。定期检查注射部位皮肤状态,出现红肿、瘙痒等反应应及时就医评估。注射前洗手并核对胰岛素类型和剂量,注射后合理处置医疗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