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颈动脉椎动脉硬化通常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颈动脉和椎动脉,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该情况可能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及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干预控制进展。
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或瑞舒伐他汀钙片,并减少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血管病变,可能伴随多饮多尿症状,应规范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或格列美脲片,定期监测血糖。长期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诱发血管痉挛,戒烟是阻止病情进展的关键措施。年龄增长导致的血管弹性下降属于不可逆因素,但可通过有氧运动延缓血管老化进程。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烹调选用植物油。每周进行3-5次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指标,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稳定性。若出现突发剧烈头痛、肢体无力等脑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宜超过15厘米,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影响椎动脉供血。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紧张导致血压波动。
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是指椎动脉进入颅腔后的血管路径出现异常弯曲或盘旋的形态学改变,属于血管结构变异或病理状态。
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后,经颈椎横突孔上行进入颅腔,在延髓腹侧合并为基底动脉。正常解剖下颅内段应呈现平缓的生理性弯曲,当血管因先天发育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因素导致血管壁弹性改变时,可能形成病理性迂曲。这种迂曲可分为螺旋形、S形或环状等形态,影像学检查可见血管走行角度超过正常范围,部分病例伴随血管成角或折叠。轻度迂曲多无明显症状,但严重迂曲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后循环缺血表现。长期血流冲击还可能诱发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动脉瘤形成风险。
建议存在相关症状者完善头颈部CTA或MRA检查评估血管形态,日常需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颈部剧烈旋转动作。若确诊为重度迂曲合并血流障碍,需神经外科或介入科评估是否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等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