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着觉建议挂神经内科或睡眠医学科。失眠可能由精神压力、睡眠环境差、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
1、精神压力: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干扰大脑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可通过心理咨询、正念训练缓解情绪压力,严重时需配合抗焦虑药物。
2、睡眠环境差:光线过强、噪音干扰、寝具不适等物理因素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建议保持卧室温度18-22℃、使用遮光窗帘,必要时佩戴防噪耳塞。
3、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激素变化等会导致生物钟紊乱。需检测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确诊后针对性补充激素或服用调节药物。
4、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常伴发睡眠障碍。需通过脑电图、多导睡眠监测明确病因,采用营养神经药物配合康复训练。
5、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抗抑郁药、激素类药物可能引起失眠。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擅自停药或换药。
日常可尝试睡前饮用温牛奶、用40℃温水泡脚,避免午睡过长或晚间剧烈运动。长期失眠伴随日间嗜睡、记忆力下降时,需尽早就医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保持固定作息时间,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必要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晚上睡不着觉建议优先挂神经内科或睡眠医学科。长期失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理压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因素有关,部分医院设有专门睡眠门诊可针对性评估。
1、神经内科:
失眠常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褪黑素分泌异常等神经系统问题相关。神经内科医生会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排除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必要时开具调节神经递质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
2、睡眠医学科:
专科睡眠门诊可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准确诊断失眠类型。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特殊睡眠障碍,可提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等专业方案,同时评估焦虑抑郁等共病情况。
3、精神心理科:
持续1个月以上的失眠合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时,需排查抑郁症等精神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对心理性失眠效果显著,医生可能联合使用曲唑酮、米氮平等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4、耳鼻喉科:
打鼾伴夜间憋醒者需排查鼻腔结构异常或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阻塞问题可通过鼻内镜检查和睡眠呼吸监测确诊,严重者需手术改善通气。
5、中医内科:
中医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等证型,通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常用酸枣仁汤、归脾汤等方剂调理,配合耳穴压豆、针灸等外治法改善睡眠质量。
改善睡眠需建立规律作息,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卧室温度保持在20-24℃为宜。晚餐不宜过饱,可适量食用小米粥、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白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睡前3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记录睡眠日记帮助医生判断病因,持续2周未缓解或伴随日间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