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功能低下、尿路结构异常、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因素引起。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腰痛、尿频尿急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肾盂肾炎最常见的病因,致病菌通过尿道逆行至肾脏引发炎症。大肠埃希菌占多数感染病例,其次为变形杆菌和克雷伯菌。感染可能伴随寒战高热、脓尿等表现。治疗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
2、尿路梗阻结石、肿瘤或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流受阻会使细菌滞留繁殖。梗阻可能引起肾盂内压力升高,造成肾实质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肾区叩击痛。解除梗阻是关键,可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配合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枸橼酸氢钾钠颗粒等药物。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预防结石形成。
3、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更易发生肾盂肾炎。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免疫缺陷则削弱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这类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但易复发。除抗感染治疗外,需控制基础疾病,如服用格列美脲片控制血糖。建议定期监测尿常规,避免导尿等侵入性操作。
4、尿路结构异常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多囊肾等解剖异常可导致尿液引流不畅。结构问题可能从儿童期就开始引发反复感染。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能明确诊断,严重者需手术矫正。急性期可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慢性患者需长期小剂量抑菌治疗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术后应定期复查肾功能。
5、膀胱输尿管反流排尿时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多见于儿童。反流会持续将细菌至肾脏,可能造成肾瘢痕形成。患儿可有排尿哭闹、生长发育迟缓表现。轻度反流可能自愈,中重度需服用呋喃妥因肠溶片预防感染,必要时行输尿管再植术。家长应训练孩子规律排尿,避免便秘。
预防肾盂肾炎需保持每日充足饮水,女性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性交后及时排尿。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存在尿路畸形者需定期泌尿外科随访。出现腰痛伴发热时须立即就医,避免进展为脓毒血症。治疗期间应完成足疗程抗生素使用,停药后复查尿培养确认病原体清除。
肾结石或肾盂肾炎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饮水量、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方式治疗。肾结石可能与代谢异常、尿路梗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痛、血尿等症状;肾盂肾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伴随发热、尿频尿急等症状。
1、调整饮食肾结石患者需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的摄入,限制钠盐和动物蛋白。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肾盂肾炎患者需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尿路不适。每日饮水建议分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
2、增加饮水量每日保持2000-3000毫升饮水量可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肾结石患者建议睡前适量饮水防止夜间尿液浓缩。肾盂肾炎患者多饮水可促进细菌排出,但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需控制入水量。可选用柠檬水等碱性饮品调节尿液酸碱度。
3、药物治疗肾结石疼痛发作时可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剂缓解痉挛,感染性结石需配合头孢克肟颗粒控制感染。肾盂肾炎常用左氧氟沙星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生素,严重者需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尿常规评估疗效。
4、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5-20毫米的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粉碎结石。术前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周血肿等并发症。碎石后需配合药物排石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残石情况。
5、经皮肾镜取石针对复杂性肾结石或体外碎石失败病例,通过腰部穿刺建立通道取出结石。术前需评估肾功能及解剖结构,术后需留置肾造瘘管引流。该术式对2厘米以上鹿角形结石清除率较高,但存在出血、感染等手术风险。
肾结石患者日常应保持适度运动如跳绳促进小结石排出,避免久坐憋尿。肾盂肾炎治愈后需定期尿检预防复发,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两类疾病均需限制浓茶、咖啡摄入,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持续腰痛、血尿或高热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