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一般不会导致失明,但若发展为严重的病毒性或细菌性角膜炎可能影响视力。结膜炎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等类型,多数情况下通过规范治疗可痊愈。
结膜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或过敏反应引起,表现为眼红、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等症状。细菌性结膜炎可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病毒性结膜炎需应用更昔洛韦滴眼液等抗病毒药物;过敏性结膜炎则需配合奥洛他定滴眼液等抗过敏治疗。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可有效缓解症状,避免病情进展。
少数特殊情况下,如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角膜溃疡甚至穿孔。免疫缺陷患者或长期使用激素者若合并真菌感染,可能造成角膜瘢痕。这些严重并发症可能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需通过角膜移植等手术干预。
预防结膜炎需注意手部卫生,避免揉眼和共用毛巾。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应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出现眼睑粘连、剧烈疼痛或视力下降时须立即就诊。日常可冷敷缓解不适,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提升,降低复发风险。
淋菌性结膜炎主要通过分泌物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确诊。
淋菌性结膜炎的检查方法包括分泌物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分泌物涂片检查是取结膜囊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革兰阴性双球菌。细菌培养是将分泌物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或Thayer-Martin培养基,观察是否有淋病奈瑟菌生长。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淋病奈瑟菌的D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三种检查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确诊后应及时就医,避免揉眼或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