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可通过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主要诊断依据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白细胞升高、超声或CT显示阑尾肿胀等。
1、典型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是阑尾炎最显著的特征,初期表现为上腹或脐周隐痛,6-8小时后疼痛固定于麦氏点。常伴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低热等症状。儿童和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孕妇因阑尾位置改变可能出现右上腹痛。
2、体格检查医生触诊时麦氏点压痛阳性率达90%以上,反跳痛提示腹膜刺激征。腰大肌试验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闭孔内肌试验阳性提示盆腔位阑尾。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右前壁触痛。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⁹/L有诊断价值。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提示感染程度。尿常规用于鉴别泌尿系统疾病,孕龄女性需检测β-HCG排除宫外孕。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见直径超过6毫米的肿胀阑尾,周围渗出液或粪石影。CT检查准确率超过90%,能清晰显示阑尾壁增厚、周围脂肪密度增高。X线主要用于排除肠梗阻或穿孔等并发症。
5、鉴别诊断女性需与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鉴别,儿童注意排除肠系膜淋巴结炎,老年人警惕结肠肿瘤。其他需鉴别的疾病包括胃肠炎、克罗恩病、憩室炎及泌尿系结石等。
出现持续腹痛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或自行服用止痛药。术前需禁食禁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恢复期选择低脂少渣饮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定期复查血常规和伤口情况,出现发热或腹痛加剧需立即返院检查。
老年急性阑尾炎发病原因主要有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血管痉挛及全身性基础疾病等因素。老年患者因生理机能退化,症状常不典型,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阑尾管腔阻塞粪石、淋巴滤泡增生或异物可导致阑尾管腔机械性阻塞,使分泌物滞留并升高管腔内压。老年患者肠道蠕动减弱,粪石形成概率增加。阻塞后局部黏膜屏障受损,易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低热,可通过腹部CT或超声辅助诊断。治疗需手术切除阑尾,常用术式包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手术。
2、细菌感染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病原体侵入阑尾壁引发感染。老年人免疫力下降,细菌易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扩散。感染可导致阑尾充血水肿甚至化脓穿孔,出现持续性腹痛、反跳痛及白细胞升高。确诊后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并评估手术指征。
3、胃肠功能紊乱长期便秘或腹泻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平衡,诱发阑尾局部炎症。老年患者因胃肠动力减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更易出现功能紊乱。症状包括腹胀、食欲减退及不规则腹痛,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双歧杆菌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改善。
4、血管痉挛动脉硬化或血管收缩导致阑尾血供不足,引发黏膜缺血坏死。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血管病变风险更高。缺血性阑尾炎疼痛起病急骤,但体征较轻,易被误诊。治疗需解除血管痉挛因素,必要时行阑尾切除术预防穿孔。
5、全身性基础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会加重阑尾炎进展。高血糖状态损害免疫功能,心功能不全导致肠道淤血,均可能促进炎症反应。此类患者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治疗阑尾炎,术前需评估手术耐受性,术后加强抗感染与营养支持。
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观察腹痛性质变化,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呕吐时立即就医。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完成抗感染疗程。合并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控制基础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