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检查可以辅助筛查肠癌,但确诊仍需结合肠镜等进一步检查。肠癌筛查方法主要有粪便隐血试验、粪便DNA检测、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1、粪便隐血试验粪便隐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判断消化道出血情况。肠癌患者肿瘤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导致持续性隐血阳性。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易受饮食或痔疮出血干扰,需多次采样提高准确性。若结果异常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2、粪便DNA检测粪便DNA检测可发现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基因突变。相比隐血试验,其对早期肠癌的灵敏度更高,能检测APC、KRAS等基因变异。但该检测费用较高,目前多用于高风险人群初筛,阳性者仍需肠镜确诊。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取活检。能清晰识别息肉、溃疡等癌前病变,同时可进行镜下切除治疗。检查前需严格清洁肠道,过程中可能需麻醉减轻不适。
4、影像学检查CT仿真结肠镜通过三维重建观察肠道结构,适用于无法耐受肠镜的患者。腹部增强CT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PET-CT能显示全身代谢异常病灶。这些检查对早期微小病变的敏感性低于肠镜。
5、肿瘤标志物检测CEA和CA19-9等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提示肠癌存在,但特异性较低,炎症或其他癌症也可能导致升高。主要用于监测术后复发和疗效评估,不能作为独立诊断依据,需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查。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筛查,高风险人群每1-2年做肠镜检查。日常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肠癌。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消瘦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解读检查结果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