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一般7-10天会好,具体恢复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护理措施等因素有关。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或溃疡。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3天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同时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发热通常持续2-4天后逐渐消退,口腔疱疹和溃疡在5-7天内逐渐愈合。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流涎、拒食等症状,但通常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对于轻症患儿,适当休息、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症状缓解。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患儿恢复期间,家长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盐水漱口或遵医嘱使用口腔喷雾剂。饮食上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酸涩等刺激性食物。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患病期间应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恢复后仍需注意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以遵医嘱使用干扰素。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咽部疱疹、发热等症状,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治疗作用,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临床常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或注射剂,可局部作用于咽部黏膜或全身给药。使用期间需监测患儿体温、精神状态及咽部症状变化,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短暂低热、乏力等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需综合干预。轻症患儿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咽痛。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可饮用凉开水减轻不适。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避免辛辣刺激。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量、活动度等脱水征兆,若出现拒食、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复诊。
预防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患儿餐具、玩具应单独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流行季节减少公共场所暴露,养成勤洗手习惯。干扰素作为处方药物,家长不可自行购买使用,须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剂量和疗程指导,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