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调整饮食结构、做好口腔护理、监测体温变化、隔离防护等方式护理。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或溃疡,可能伴随发热等症状。
1、保持皮肤清洁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出现疱疹时,需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疱疹未破溃时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破溃后可用碘伏消毒液局部消毒。家长需为患儿修剪指甲并佩戴棉质手套,防止抓挠导致继发感染。衣物应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材质,每日更换消毒。
2、调整饮食结构口腔疱疹疼痛期间建议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米汤、蔬菜泥等,温度以常温或偏凉为宜。避免酸性、辛辣、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汁或苹果泥,有助于黏膜修复。若患儿因疼痛拒食,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
3、做好口腔护理患儿进食后需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溶液轻柔清洁口腔。溃疡面可喷涂开喉剑喷雾剂或西瓜霜喷剂促进愈合。家长需观察口腔黏膜变化,若出现白色伪膜可能合并真菌感染,需及时就医。护理前后应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量体温3-4次,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发热期间应保证每日饮水量,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出现肢体抖动或嗜睡等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需立即就医。
5、隔离防护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毛巾,粪便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隔离期通常为发病后2周,疱疹完全结痂前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家庭成员接触患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玩具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需按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护理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呼吸频率及肢体活动情况。恢复期可逐渐增加鸡蛋羹、鱼肉末等优质蛋白食物,促进体力恢复。保持居室通风每日2-3次,温湿度控制在50%-60%。患儿痊愈后仍可能携带病毒,2-4周内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指甲脱落等恢复期表现,通常无须特殊处理,2-3个月后可自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