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炭疽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动物制品、接触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土壤或物品、经破损皮肤侵入等。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皮肤炭疽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1、直接接触感染源接触患病动物或其皮毛、骨骼、肉类等制品是主要传播方式。牧民、屠宰场工人、兽医等职业人群在接触病畜时,炭疽杆菌可通过皮肤微小伤口侵入。感染动物常见于牛、羊、马等草食性牲畜,其血液、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体。
2、接触污染环境炭疽芽孢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接触被污染的土壤、饲料、皮革等物品可能导致感染。农民、园丁等可能因接触含芽孢的泥土而患病。芽孢抵抗力极强,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彻底杀灭。
3、皮肤屏障破坏当皮肤存在割伤、擦伤或虫咬伤口时,炭疽杆菌更易侵入。初期表现为无痛性丘疹,后发展为特征性黑色焦痂。从事农业、畜牧业人员劳动时皮肤易受损,需特别注意防护。
4、职业暴露风险皮毛加工厂工人、实验室人员等职业群体接触含菌原料概率较高。未经严格消毒的动物毛发制品可能携带芽孢,处理过程中易形成气溶胶或污染工作环境。
5、罕见间接接触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被污染的衣物、工具等物品间接传播。此类传播需要病原体浓度较高且接触者皮肤有破损,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接触通常不会导致感染。
预防皮肤炭疽需做好职业防护,接触牲畜或可疑物品时穿戴手套等防护装备,及时清洗消毒皮肤伤口。高危职业人群可考虑接种炭疽疫苗,发现可疑皮肤病变应立即就医。处理疑似感染动物时须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对污染环境进行专业消杀。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动物制品,肉类食品应充分煮熟后食用。
痔疮不会通过任何途径传染。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属于非传染性疾病。
痔疮的形成与长期久坐、便秘、妊娠、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发静脉曲张。痔疮并非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因此不具备传染性。日常生活中与痔疮患者共用马桶、毛巾或发生性行为均不会传播痔疮。但需注意,若患者同时存在肛周感染性疾病如尖锐湿疣、疱疹等,这些疾病可能通过接触传播,需与痔疮本身区分。
痔疮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每日用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以软化大便。若出现肛门疼痛、出血或脱垂等症状,建议及时至肛肠科就诊,通过肛门镜检查明确痔疮分级,必要时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