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通常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激光光凝术、冷冻疗法、气体填充术等。
1、巩膜扣带术巩膜扣带术通过外部加压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适用于裂孔性视网膜脱落早期病例。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可能引起屈光不正或眼压异常。术前需完善眼部B超和OCT检查,术后需保持特定体位以促进视网膜贴合。
2、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术可清除病变玻璃体并直接处理视网膜裂孔,适用于复杂性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该手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牵引,但存在并发性白内障或继发性青光眼风险。术中常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以维持视网膜位置。
3、激光光凝术激光光凝术通过热效应封闭视网膜裂孔,多用于预防性治疗或术后辅助。操作精准且恢复快,但对已发生广泛脱离者效果有限。治疗时需根据裂孔位置调整激光参数,术后需定期复查眼底情况。
4、冷冻疗法冷冻疗法利用低温使视网膜与脉络膜粘连,适用于周边部裂孔或屈光间质混浊患者。相比激光更易操作,但可能加重玻璃体视网膜增生反应。治疗中需控制冷冻温度和时间,避免损伤周边健康组织。
5、气体填充术气体填充术通过注入膨胀气体顶压视网膜,常联合其他手术使用。气体可自发吸收无须二次手术,但要求严格保持俯卧位。禁用于近期需航空旅行或全身麻醉患者,气体完全吸收前需监测眼压变化。
视网膜脱落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保持清淡饮食并补充维生素A。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视力、眼压及眼底情况。若出现眼痛、视力骤降或闪光感加重应及时就诊,术后三个月内避免游泳及眼部外伤。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视力恢复可能需要数周至数月,部分患者需二次手术或辅助治疗。
视网膜脱落可能导致失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视网膜脱落的预后与脱落范围、治疗时机、是否累及黄斑区等因素有关。
视网膜脱落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视野缺损或闪光感,此时及时通过激光封堵裂孔或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多数患者视力可得到较好保留。若脱落范围未波及黄斑区且在一周内完成手术,术后视力恢复概率较高。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填充术等现代手术方式可使九成以上病例成功复位视网膜。
当视网膜全脱离或黄斑区脱离超过一周时,感光细胞会发生不可逆凋亡。此时即使通过复杂手术使解剖复位,视功能恢复往往不理想,可能出现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等后遗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基础疾病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复发风险较高,需定期随访。
建议突发飞蚊症增多、闪光感或视野遮挡等症状时立即就诊眼科。术后需保持特殊体位促进视网膜贴附,避免剧烈运动及高空作业,定期复查眼底。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高度近视者应避免头部剧烈晃动,每年散瞳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