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属于严重眼科急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视网膜脱落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脱落范围、是否累及黄斑区以及就诊时机。
视网膜脱落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种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最常见,通常由视网膜裂孔导致玻璃体液进入视网膜下腔引起。高度近视、眼外伤或眼部手术史患者风险较高,早期可能仅有闪光感或飞蚊症,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野缺损。若累及黄斑区,中心视力会急剧下降,此时需在24小时内紧急手术。牵拉性视网膜脱落多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血管性疾病,玻璃体纤维增殖牵拉视网膜导致脱离,进展相对缓慢但可能合并玻璃体出血。渗出性视网膜脱落与炎症、肿瘤或高血压相关,视网膜下液体积聚但无裂孔,原发病控制后部分可自行复位。
视网膜脱落超过一周未治疗,视网膜感光细胞会因营养供应中断发生不可逆凋亡。即使通过玻璃体切割术、巩膜扣带术等手术使解剖复位,视功能恢复程度也与就诊时机密切相关。黄斑区脱离超过72小时者术后视力预后较差,可能遗留视物变形或中心暗点。术后需严格保持特定体位促进视网膜贴附,避免剧烈运动或碰撞,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视网膜脱落患者术后应避免高空作业、跳水等可能造成眼压波动的活动,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日常可补充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若出现眼前黑影扩大、闪光感复发等症状需立即复查,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术后视力恢复需3-6个月,期间可进行视觉训练帮助视功能重建。
视网膜脱落的原因主要有高度近视、眼部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后脱离、遗传因素等。视网膜脱落是一种严重的眼科急症,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1、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前后径较长,视网膜变薄,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或变性区。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视网膜周边部可能出现格子样变性,这些区域容易发生视网膜裂孔。高度近视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避免剧烈运动。
2、眼部外伤眼球受到钝挫伤或穿透伤时,可能导致视网膜直接撕裂或玻璃体牵拉视网膜。运动伤害、交通事故、工作意外等都可能导致眼部外伤。外伤后出现闪光感、飞蚊症增多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出现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这些异常血管容易出血并牵拉视网膜。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必要时接受视网膜激光治疗。
4、玻璃体后脱离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液化并与视网膜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可能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突然出现的闪光感和飞蚊症增多可能是玻璃体后脱离的信号,应及时就诊检查。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Stickler综合征等可增加视网膜脱落风险。这些疾病常伴有眼部结构异常,如玻璃体变性、视网膜发育不良等。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预防视网膜脱落需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控制近视发展,管理好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闪光感、飞蚊症突然增多、视野缺损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早期发现和治疗视网膜裂孔可以预防视网膜脱落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用眼,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