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觉中抽搐可能由生理性肌阵挛、低钙血症、癫痫发作、高热惊厥、脑部异常放电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
1、生理性肌阵挛:
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睡眠中可能出现肢体突然抖动或局部肌肉抽动,属于正常现象。这种抽搐通常持续时间短、无规律性,不会伴随意识障碍或面色改变,随着神经系统发育会逐渐消失。
2、低钙血症:
血钙水平低于2.1mmol/L时可能引发手足搐搦,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强直、足踝伸直等。这种情况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儿,可能伴随夜间多汗、枕秃等症状,需通过血清钙检测确诊。
3、癫痫发作:
儿童癫痫在睡眠中发作时可表现为肢体强直阵挛、口吐白沫或眼球上翻,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放电波。部分患儿存在家族史或围产期脑损伤史,发作后常有嗜睡表现,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
4、高热惊厥:
6个月至5岁儿童在体温骤升时可能出现全身性抽搐,多发生于发热初期。发作时体温通常超过38.5℃,持续时间多在5分钟内,发作后神志可自行恢复,但24小时内可能反复发作。
5、脑部异常放电:
脑炎、脑外伤或脑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可能导致异常放电,表现为睡眠中突发肢体抽搐或姿势异常。这类抽搐常伴随头痛、呕吐或意识障碍,需通过头颅CT或核磁共振进一步检查。
发现儿童睡眠抽搐时应记录发作时间、表现特征和频率,避免强行约束肢体。保持卧室温度适宜,睡前可适当补充含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频繁发作或伴随意识丧失需及时就诊神经内科,完善脑电图、血液生化等检查。日常注意观察儿童生长发育指标,保证充足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睡眠剥夺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