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管堵塞可通过调整体位、冲洗导管、更换导管、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处理。尿管堵塞通常由血块堵塞、尿盐沉积、导管扭曲、膀胱痉挛、尿道狭窄等原因引起。
1、调整体位患者可尝试改变卧床姿势或站立排尿,利用重力作用促进尿液排出。导管受压或折叠时,调整导管位置可能解除机械性梗阻。长期卧床者需每两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导管持续受压。
2、冲洗导管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低压冲洗,可溶解尿盐结晶或清除小血块。冲洗时需严格无菌操作,压力不超过40厘米水柱。反复冲洗无效时需考虑其他处理方式。
3、更换导管严重堵塞或导管老化时需更换新导管。选择合适材质与型号的导管,硅胶导管更适合长期留置。更换前需评估尿道情况,操作时使用足量润滑剂减少黏膜损伤。
4、药物治疗膀胱痉挛引起的堵塞可使用M受体阻滞剂如托特罗定缓解。尿盐沉积者可口服枸橼酸钾碱化尿液。血块堵塞严重时可用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但需排除活动性出血。
5、手术干预尿道狭窄或前列腺增生导致的顽固性堵塞需行尿道扩张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膀胱颈梗阻可能需膀胱镜下内切开术。术后需短期留置导尿管保障创面愈合。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预防结晶形成。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应定期进行膀胱冲洗,每周更换尿袋。观察尿液颜色与性状变化,出现血尿、絮状物或排尿疼痛时及时就医。导尿管固定时避免过度牵拉,尿袋放置位置应低于膀胱水平。导尿管护理期间注意会阴清洁,降低尿路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