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输液不退可通过调整补液方案、更换抗生素、物理降温、检查并发症、联合退热药物等方式处理。持续发热可能与感染未控制、药物耐药、脱水纠正不足、合并其他疾病、输液反应等因素有关。
1、调整补液方案补液量不足或电解质比例不当会影响退热效果。需评估患儿体重、尿量及脱水程度,重新计算葡萄糖与电解质配比。存在酸中毒时可加入碳酸氢钠,循环不良时需扩容处理。静脉补液同时鼓励少量多次口服补液盐溶液。
2、更换抗生素病原体对当前抗生素耐药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需根据血培养、C反应蛋白等结果调整用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可改用头孢曲松,支原体感染可换用阿奇霉素。严重感染需考虑万古霉素等高级别抗生素,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3、物理降温在药物起效前配合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式辅助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浴导致寒战。保持室温25℃左右,穿着透气棉质衣物。监测体温变化频率不宜超过每小时1次。
4、检查并发症需排查是否合并肺炎、尿路感染、脑膜炎等继发病症。进行胸片、尿常规、腰椎穿刺等检查。川崎病会出现持续高热伴草莓舌症状,免疫缺陷患儿可能发生机会性感染。及时明确并发症可针对性治疗。
5、联合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交替使用,间隔至少2小时。严重高热可临时用地塞米松辅助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给药同时需监测肝功能,观察有无皮疹等过敏反应。
患儿持续发热期间家长需记录体温曲线、液体出入量及精神状态变化。保持居室通风,饮食选择米汤、果蔬泥等易消化食物。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每次输液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恢复期仍要监测体温3天以防反复。
护理输液时间的计算公式为输液时间小时=输液总量毫升÷输液速度毫升/小时。临床常用输液器滴系数为15滴/毫升或20滴/毫升,实际计算需结合医嘱要求与患者个体情况调整。
输液速度通常由医嘱明确指定,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等因素综合判断。成人常规输液速度控制在40-60滴/分钟,儿童及老年患者需适当降低至20-40滴/分钟。特殊药物如氯化钾注射液要求不超过20滴/分钟,而甘露醇等脱水剂可能需要快速输注。计算时需注意将滴速单位转换为毫升/小时,例如15滴/毫升的输液器,若医嘱要求30滴/分钟,则每小时输液量为30×60÷15=120毫升。
危重患者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采用输液泵精确控制速度。心功能不全患者需严格限制输液总量与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荷。计算时还需考虑药物配伍禁忌,某些药物混合后需在特定时间内输注完毕。输液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尿量及水肿情况,出现不适需立即调整速度。
护理人员执行输液治疗时须双人核对医嘱与计算公式,使用精密输液器可减少误差。记录实际输液速度与患者反应,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输液结束后需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肿胀,评估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建议患者保持输液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导致回血堵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