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主要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血液循环与氧气供应,操作步骤包括判断意识、呼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1、判断意识:
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如无反应且呼吸异常或停止,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判断过程需在10秒内完成,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2、立即呼救:
指定现场人员拨打急救电话并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单人施救时先进行1分钟心肺复苏再呼救,婴幼儿及溺水者需优先实施5组按压通气后再呼救。
3、胸外按压:
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施救者跪于患者侧方,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叉垂直向下按压。成人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4、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解除舌根后坠,一手压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托起下颌骨。怀疑颈椎损伤时使用推举下颌法,避免颈部过度伸展。
5、人工呼吸:
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吹气1秒,观察胸廓起伏。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每次吹气量约500-600毫升,避免过度通气。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持续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循环。日常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保持技能熟练,公共场所建议学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施救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变化,按压间隙避免中断超过10秒。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可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急救后需协助患者保持复苏体位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支持恢复。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主要包括评估环境、判断意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五个关键环节。心肺复苏需严格按照国际指南执行,主要步骤有评估现场安全、判断患者反应、启动急救系统、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1、评估环境:
施救者需首先确认现场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观察周围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如火灾、触电、坍塌等,确保自身与患者处于安全区域。若环境不安全,应优先转移至安全地点再施救。
2、判断意识:
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同时检查呼吸状态,观察胸廓起伏5-10秒。如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准备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
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施救者跪于患者一侧。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重叠掌根置于胸骨下半段。垂直向下按压5-6厘米深度,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4、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手置于前额下压,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注意避免过度后仰颈部,怀疑颈椎损伤时采用推举下颌法。清除口腔可见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5、人工呼吸:
捏住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缓慢吹气1秒,观察胸廓抬起。连续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循环进行。
心肺复苏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反应,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非专业人员可仅进行胸外按压。日常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掌握正确手法。建议家庭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学习使用规范。保持急救知识更新,注意国际指南变动。突发情况时保持冷静,按步骤规范操作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