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被称为脆性骨折,指因骨密度降低导致骨骼脆弱,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常见类型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
1、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脊柱椎体在弯腰、咳嗽等日常动作中可能发生塌陷,表现为突发腰背痛、身高缩短。X线检查可见椎体楔形变或双凹征,需通过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
2、髋部骨折:
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多由跌倒引起,患者出现患肢缩短、外旋畸形。这类骨折致残率高,常需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需长期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3、桡骨远端骨折:
跌倒时手掌撑地易导致腕部柯力氏骨折,表现为餐叉样畸形。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同时需进行骨代谢指标检测评估骨质疏松程度。
4、肱骨近端骨折:
肩部着地可能造成肱骨外科颈骨折,患侧上肢无法抬举。非移位骨折可三角巾悬吊,严重移位需手术内固定,康复期需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5、骨盆骨折:
低能量创伤可能导致耻骨支或骶骨骨折,表现为坐立困难。稳定型骨折可卧床休息,不稳定型需骨盆带固定,需警惕长期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
预防脆性骨折需从改善骨健康入手,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质,适量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吸烟酗酒。65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已有骨折史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冬季注意防滑防跌倒,居家环境应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
胯骨粉碎性骨折可通过手术复位内固定、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胯骨粉碎性骨折通常由高能量创伤、骨质疏松、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
1、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胯骨粉碎性骨折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复位并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材固定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内固定,具体选择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情况决定。术后需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预防感染和促进骨折愈合。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以及促进骨愈合的药物如骨肽注射液。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3、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期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进行负重训练。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二次损伤。
4、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有助于骨折愈合,应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可食用虾皮、芝麻酱等富含钙的食物。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5、心理干预胯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可能因长期卧床和康复过程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通过心理咨询、家人陪伴、病友交流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有助于康复进程。
胯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时应注意预防压疮,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饮食上应少量多餐,保证营养均衡,避免便秘。康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逐步恢复活动。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生活照顾,帮助其顺利度过康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