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咬伤可通过清洁伤口、冷敷消肿、药物止痛、预防感染、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牙齿咬伤通常由意外磕碰、咀嚼硬物、运动损伤、癫痫发作、口腔疾病等原因引起。
1、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或清水轻柔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的血渍和异物。若皮肤表面存在破损,可用碘伏消毒液擦拭创面。避免用力刷牙或使用牙签刺激受伤区域,防止二次损伤。儿童咬伤后家长需协助检查是否有牙齿碎片残留。
2、冷敷消肿将冰袋包裹干净毛巾后敷于面部肿胀处,每次持续10-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组织渗出,缓解牙龈出血和软组织水肿。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婴幼儿冷敷时家长需全程监护。
3、药物止痛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口腔黏膜破损可喷涂复方苯佐卡因凝胶局部麻醉。禁止将阿司匹林泡腾片直接置于伤口,可能加重出血。
4、预防感染深部咬伤或贯通伤需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每日漱口3次,抑制口腔细菌繁殖。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出现发热需立即就医。
5、及时就医当牙齿断裂、松动移位或嵌入颌骨时,需12小时内就诊口腔外科。伴随剧烈头痛、视力模糊可能提示颌骨骨折,需拍摄CT明确损伤程度。癫痫发作导致的咬伤应同步排查神经系统疾病。
恢复期选择软质食物如鸡蛋羹、南瓜粥,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刷牙时避开创面。两周内禁止进行篮球、拳击等对抗性运动,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组织充血。定期复查观察牙髓活力,出现自发痛或牙齿变色提示可能需要根管治疗。
牙齿一咬就疼可能与龋齿、牙隐裂、牙周炎、根尖周炎、牙髓炎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补牙、根管治疗、牙周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龋齿牙齿表面被细菌腐蚀形成龋洞,咬合时食物压迫龋洞内暴露的牙本质或牙髓神经引发疼痛。龋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进食冷热敏感,随着龋坏加深会出现明显咬合痛。治疗需清除腐坏组织后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复合树脂充填。若龋坏已波及牙髓,则需进行根管治疗。
2、牙隐裂牙齿表面出现微小裂纹,咬硬物时裂纹受力扩张刺激牙髓神经。常见于咀嚼过硬食物或牙齿结构薄弱者,表现为特定咬合位点尖锐疼痛。轻度隐裂可通过全冠修复保护,严重裂纹导致牙髓暴露时需根管治疗后行嵌体或全冠修复。
3、牙周炎牙周组织感染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牙齿支持力下降引发咬合不适。伴随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基础治疗,重度者需配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局部用药,必要时进行牙周翻瓣手术。
4、根尖周炎牙髓感染扩散至根尖周组织,咬合时压力刺激炎症区域产生钝痛。患牙常有浮出感,X线片显示根尖阴影。急性期需开髓引流,配合服用甲硝唑片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慢性病变需完善根管治疗。
5、牙髓炎龋齿或外伤导致牙髓组织炎症,咬合时压力变化刺激充血牙髓引发剧痛。典型表现为自发痛、夜间痛加重。应急处理可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最终需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牙髓,严重者需拔除患牙。
日常应注意避免用患牙咀嚼硬物,使用含氟牙膏配合软毛牙刷清洁口腔,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出现咬合疼痛超过3天或伴随牙龈肿胀、牙齿松动时,须立即至口腔科就诊。治疗期间避免吸烟饮酒,饮食以温软食物为主,可适当冷敷缓解急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