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一般可以通过激光切除治疗。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良性肿瘤样病变,激光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激光切除牙龈瘤适用于体积较小、边界清晰的病变。二氧化碳激光或铒激光可精准汽化瘤体组织,同时封闭血管减少出血,术后疼痛较轻,愈合时间通常比传统手术短。激光的热效应还能降低感染概率,尤其适合凝血功能较差或对传统手术恐惧的患者。术前需通过口腔检查、影像学评估明确病变范围,排除恶性可能。
对于体积超过3厘米、基底较宽或疑似恶变的牙龈瘤,单纯激光切除可能无法彻底清除病灶,需结合手术切除甚至骨组织修整。部分复发风险高的病例,术后需配合病理检查确定性质。若瘤体已侵犯牙槽骨或伴随牙齿松动,可能需联合牙周治疗或拔牙处理。
术后应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监测愈合情况,若出现异常出血、肿胀需及时就诊。日常需加强口腔卫生管理,减少菌斑刺激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牙龈瘤通常需要做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牙龈瘤可能是局部刺激、慢性炎症或肿瘤性病变引起的,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
牙龈瘤的病理检查是临床常规操作,通过组织活检可以明确病变性质。牙龈瘤多数为良性增生性病变,如纤维性龈瘤或血管性龈瘤,这类病变通常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比如牙结石刺激或不良修复体摩擦。病理检查能排除恶性病变风险,同时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体积较小且生长缓慢的牙龈瘤,医生可能建议先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并观察变化。
少数情况下牙龈瘤可能具有肿瘤性特征,例如周围型骨化纤维瘤或牙龈癌。这类病变需要通过病理检查确认细胞形态和生长方式,若发现异常增殖或浸润性生长则需进一步干预。对于快速增大、表面溃疡或伴有出血的牙龈瘤,病理检查更为必要,可帮助早期识别潜在风险。
牙龈瘤患者术后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清洁手术区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有助于监测恢复情况,若发现牙龈再次异常增生应及时就医。日常建议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并每半年接受一次口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