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往上长可能由牙龈增生、牙周炎、药物因素、遗传因素、牙齿排列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手术修整等方式改善。
1、牙龈增生长期口腔卫生不良或佩戴不合适的义齿可能刺激牙龈组织过度生长,表现为牙龈边缘肥厚隆起。日常需使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龈缘,定期进行超声波洁治。若增生严重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抑制炎症,或采用牙龈切除术修整形态。
2、牙周炎牙菌斑中的细菌引发慢性炎症会导致牙龈红肿、牙槽骨吸收,出现牙龈位置相对上移的假象。需通过龈下刮治清除牙结石,配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给药。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甲硝唑片控制感染,同时使用牙线及冲牙器维护牙周健康。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等药物可能诱发药物性牙龈增生。需由医生评估后调整用药方案,同时使用0.12%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含漱,必要时行牙龈成形术。服药期间应每3个月进行口腔检查。
4、遗传因素家族性牙龈纤维瘤病会导致牙龈进行性增厚覆盖牙冠,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早期可通过牙龈切除术改善外观,严重者需结合正畸治疗。日常使用含氟牙膏预防继发龋齿,避免食用过硬食物刺激牙龈。
5、牙齿排列异常错颌畸形导致牙齿萌出不足时,牙龈组织可能过度包裹牙冠。需通过正畸治疗调整咬合关系,配合使用牙间隙刷清洁隐蔽部位。对于阻生智齿引起的牙龈覆盖,可考虑拔牙后行牙龈修整术。
建议每日早晚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邻面及龈沟,每半年接受专业洁牙。出现牙龈持续肿胀、疼痛或影响咀嚼时,应及时到口腔科进行牙周探诊和X线检查。避免自行使用牙签等尖锐物品刺激牙龈,戒烟限酒以减少口腔黏膜损伤风险。孕期及青春期等激素变化时期更需加强口腔护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专用漱口水。
8岁儿童牙齿往上长是否需要拔牙需结合牙齿类型和口腔发育情况判断。乳牙滞留或恒牙异位萌出时可能需要拔除乳牙,恒牙萌出异常则需正畸干预。
乳牙滞留是8岁儿童牙齿往上长的常见原因,表现为乳牙未按时脱落而恒牙从异常位置萌出。此时需拍摄口腔X线片确认恒牙胚位置,若乳牙牙根吸收不足三分之二且阻碍恒牙正常萌出,可在局部麻醉下拔除滞留乳牙。术后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舔舐创口,观察恒牙自行调整情况。若伴有乳牙根尖炎症,需先控制感染再行拔牙。
恒牙异位萌出多与颌骨发育不足或乳牙早失有关,常见于上颌前牙区。此时直接拔牙可能造成邻牙倾斜或咬合紊乱,需通过正畸牵引引导牙齿归位。对于严重骨性错颌导致的萌出障碍,可能需配合扩弓治疗或间隙保持器。若异位恒牙存在牙根弯曲或发育异常,则需口腔外科与正畸科联合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建议家长每3-6个月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通过曲面断层片监测牙列发育。日常护理应限制高糖饮食,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及时治疗龋齿。若发现恒牙萌出延迟或方向异常,应尽早就诊评估,避免因过早拔牙影响颌面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