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不一定必须切除胆囊,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复发风险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评估。处理方式主要有保守治疗、内镜取石、胆囊切除术等。
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需结合胆道梗阻程度、胰腺损伤情况以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决定。对于首次发作且症状轻微的患者,通常优先采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等保守治疗,同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若存在胆总管结石,可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出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对于反复发作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胆囊切除术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但手术时机需避开急性炎症期。
部分患者即使存在胆囊结石也可能长期无症状,这类人群在胰腺炎治愈后可通过定期超声监测替代手术。高龄、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必要时选择药物溶石或体外震波碎石等非手术方案。保留胆囊的患者需严格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诱发胆绞痛。
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无论是否切除胆囊,均需长期保持清淡饮食,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建议每日规律进食,避免长时间空腹,可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胆汁排泄。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关注有无胆管结石复发。出现持续性腹痛、黄疸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除胆道梗阻可能。
急性胰腺炎后遗症主要包括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慢性胰腺炎和消化道出血等。急性胰腺炎若未及时治疗或病情严重,可能对胰腺及周围器官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多种长期并发症。
1、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是急性胰腺炎常见的后遗症,由于胰腺组织坏死液化后未被吸收,周围形成纤维性包膜。患者可能出现上腹包块、持续性腹痛或压迫症状。体积较大的囊肿可能引发感染或破裂,需通过超声内镜引流或手术切除治疗。临床常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预防感染。
2、糖尿病胰岛β细胞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约30%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会继发糖尿病。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需长期监测血糖。治疗包括皮下注射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或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患者需严格进行饮食控制,避免高糖食物摄入。
3、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胰腺腺泡细胞破坏后,脂肪酶、蛋白酶分泌减少,导致脂肪泻和营养不良。患者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可见油滴。需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配合低脂饮食。同时需监测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必要时补充维生素AD软胶囊。
4、慢性胰腺炎反复急性发作可发展为慢性胰腺炎,表现为持续性上腹痛伴胰腺钙化。治疗需戒酒、低脂饮食,疼痛剧烈时可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晚期可能需行胰管支架置入术或胰腺部分切除术,术后需长期服用胰酶替代药物。
5、消化道出血胰腺坏死侵蚀周围血管或门静脉高压可导致呕血、黑便。紧急治疗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栓塞。恢复期需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避免进食粗糙刺激性食物。
急性胰腺炎后遗症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CT和血液检查,坚持低脂高蛋白饮食,严格禁酒。每日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D,可选择慢跑、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出现腹痛加重、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