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出血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非月经期出现的异常出血现象,可能与激素水平紊乱、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子宫内膜出血通常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非经期点滴出血等症状,需结合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明确病因。
1、激素水平紊乱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调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或脱落异常。常见于青春期月经初潮后、围绝经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阶段,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可通过性激素六项检测评估,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短效避孕药或孕激素调节周期。
2、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赘生物易引发接触性出血,超声可见宫腔内高回声团块。患者常有月经间期褐色分泌物或性交后出血,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根治方法,术后需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3、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压迫子宫内膜血管会导致经量骤增、经期延长。伴随贫血、下腹坠胀感时,需根据肌瘤大小选择米非司酮等药物缩瘤或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巨大肌瘤可能需子宫切除术。
4、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侵袭子宫肌层形成腺肌症时,会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伴月经淋漓不尽。腹腔镜检查可确诊,治疗采用地诺孕素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严重者需病灶切除术。
5、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血液病会导致子宫内膜创面止血困难,表现为持续渗血。需完善凝血四项检查,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可配合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控制出血。
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时应记录出血模式,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建议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预防贫血,定期妇科体检可早期发现器质性病变。出血超过两周或伴随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时,须及时就诊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子宫内膜炎可能会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下腹痛、发热等。异常出血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非经期出血等。子宫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也可能与宫腔操作、分娩后感染等因素有关。
子宫内膜炎导致的出血通常与炎症刺激子宫内膜有关。炎症会使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同时炎症因子会干扰正常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导致月经紊乱。出血量因人而异,轻者仅表现为点滴出血,重者可能出现大量出血。伴随症状常见下腹坠痛、腰骶部酸痛,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少数情况下子宫内膜炎可能不引起明显出血症状。部分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仅表现为轻微下腹不适或无症状,通过检查才发现。绝经后妇女由于子宫内膜萎缩,即使发生子宫内膜炎也可能不出现典型出血症状。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炎症反应可能不典型,出血症状较轻甚至缺如。
子宫内膜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经期勤换卫生巾。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急性期应禁止性生活,慢性期也需注意防护。出现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定期复查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