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主要有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症状变化。
手足口病初期通常表现为低热,体温在37-38摄氏度之间,可能伴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疼痛明显导致拒食流涎。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掌、足底及臀部可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疹子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如仅表现为单一部位的皮疹或无发热症状。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出现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皮疹形态多为直径2-4毫米的椭圆形小水疱,呈离心性分布,部分患儿膝部、肘部也会出现皮疹。
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选择清淡温凉的流质饮食。家长需每日检查皮疹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等症状须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疫苗是真实存在的,对预防手足口病有一定作用。
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该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降低感染风险。疫苗适用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接种程序为两剂次,间隔一个月。临床数据显示,疫苗对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效果较好,可显著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概率。但需注意,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疫苗的保护效果并非百分之百,接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病毒。部分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轻微症状,通常短期内可自行缓解。疫苗的保护期有限,可能需要根据情况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是目前国内常用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前应咨询医生评估适应症。
建议家长在流行季节前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同时做好日常卫生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