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每个人都会长痔疮,但痔疮属于高发肛肠疾病。痔疮的发生与久坐、排便习惯不良、妊娠、遗传等因素有关。
痔疮是直肠下端及肛管静脉丛淤血扩张形成的团块,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长期保持坐姿或站立姿势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肛门静脉回流受阻,教师、司机、办公室职员等职业群体发病率较高。排便时过度用力或如厕时间过长会持续增加腹压,导致静脉丛充血膨大。妊娠期子宫增大会压迫盆腔静脉,约半数孕妇会出现痔疮症状。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静脉壁薄弱等遗传倾向。
部分人群可能终身不出现痔疮症状。婴幼儿肛门血管弹性较好且活动量大,极少发生痔疮。饮食结构以高纤维食物为主的人群,因排便通畅而降低发病概率。坚持规律运动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游泳、快走等运动对预防痔疮有积极作用。部分慢性腹泻患者因排便次数增多刺激肛垫,反而比便秘人群更少出现痔疮。
保持每日饮水量在1500毫升以上,适量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连续久坐超过2小时,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排便时控制时间在5分钟以内,不要过度用力。出现便血、肛门肿物脱出等症状时,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检查。
包皮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割除。包皮环切术的适用情况主要有包茎、反复感染、影响排尿、卫生难以保持、存在癌变风险等。
包茎是指包皮无法上翻显露龟头,可能影响清洁甚至导致炎症。婴幼儿时期多为生理性包茎,多数会随年龄增长自然缓解。若青春期后仍存在包茎,可能需手术干预。反复发生的包皮龟头炎也是常见手术指征,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排尿困难如包皮口狭窄导致尿线变细,可能需手术扩大包皮口。卫生条件较差无法彻底清洁包皮垢者,可考虑手术降低感染风险。存在阴茎癌家族史或癌前病变者,医生可能建议预防性切除。
部分宗教信仰或文化传统会将包皮环切作为常规仪式。但医学上若无明确指征,不建议仅因预防目的手术。包皮本身具有保护龟头及维持敏感度的生理功能。手术存在出血、感染、瘢痕形成等风险,需严格评估获益与风险。儿童手术更需谨慎,多数情况下可观察至青春期后再决定。
保持每日清洁是预防包皮问题的基础措施,建议用温水轻柔清洗并完全干燥。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药物。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减少摩擦,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术后护理需遵医嘱定期消毒伤口,观察愈合情况。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