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虱并非黑色小点,而是呈灰白色或棕黄色的寄生虫,成虫体长约1-3毫米,肉眼可见其蟹状形态。阴虱病主要由阴虱寄生引起,表现为会阴部瘙痒、红疹或青灰色斑点。
阴虱成虫通常附着于阴毛根部,其体色受吸血影响可能呈现暗红色,但干燥死亡后会变为灰褐色。患者可能误将阴虱粪便或虫卵认作黑色小点,实际虫卵呈珍珠白色椭圆形,常成串黏附在毛发上。阴虱活动时可见其移动,与静态的色素沉着或皮肤病变有明显区别。
极少数情况下,阴虱寄生部位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形成黑色结痂。但这种情况往往伴随明显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体征,与单纯阴虱寄生表现不同。若发现会阴部不明黑色物质,需考虑阴毛根部血痂、色素痣或皮肤真菌感染等可能性。
确诊阴虱病需通过皮肤科检查,医生会用放大镜观察毛发根部活体虫卵或成虫。治疗需使用扑灭司林乳膏、苯甲酸苄酯洗剂等专用灭虱药物,同时煮沸消毒贴身衣物。避免抓挠患处,配偶需同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治疗后1周需复查确认虫卵完全清除。
阴虱治疗一个月后仍有瘙痒可能与虫卵残留、皮肤炎症未消退或继发感染有关。阴虱病是由虱虫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彻底清除需结合药物杀灭与环境消毒。
阴虱成虫虽被药物杀灭,但残留虫卵可能未完全孵化或清除。虫卵通常附着在毛发根部,普通药物难以渗透,需重复用药才能彻底消灭。治疗期间若未严格遵循医嘱完成疗程,或未对衣物、床单等物品高温消毒,可能导致虫卵再次孵化引发瘙痒。此时可表现为局部轻微刺痒,无新发红疹,需复查确认虫卵残留后补充使用扑灭司林乳膏或苯甲酸苄酯搽剂。
皮肤屏障受损后的炎症反应也会延长瘙痒时间。阴虱叮咬会导致局部过敏反应,即使虫体清除后,受损皮肤修复仍需过程。搔抓可能加重炎症形成慢性皮炎,表现为治疗区持续干燥脱屑伴瘙痒。这种情况需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配合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若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出现脓疱、渗液,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
建议复查确认病原体是否彻底清除,避免抓挠刺激皮肤,贴身衣物需每日更换并用60℃以上热水烫洗。治疗期间暂停性生活,性伴侣需同步检查治疗。若瘙痒伴随红肿渗液或发热,可能提示继发感染,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