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换药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要点包括清洁伤口、更换敷料、观察愈合情况,注意事项主要有防止感染、避免损伤新生组织、合理选择敷料。
1、清洁伤口: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由内向外环形清洁伤口,去除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对于感染性伤口需增加冲洗力度,但避免过度摩擦导致出血。清洁后使用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分,保持干燥环境。
2、更换敷料:
根据伤口类型选择合适敷料,浅表伤口使用普通无菌纱布,渗出较多时选用吸收性敷料。敷料应完全覆盖创面并超出边缘2厘米,胶布固定时避开伤口位置。特殊部位如关节处需用弹性绷带固定。
3、观察评估:
每次换药需记录伤口大小、深度、渗出物性状及周围皮肤状况。注意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异常增生或延迟愈合需及时处理。观察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测量体温变化辅助判断。
4、无菌操作:
操作前规范洗手消毒,佩戴无菌手套。器械物品必须灭菌处理,接触伤口的镊子等器具不可触碰其他物品。打开包装的敷料应立即使用,避免暴露在空气中过久。
5、疼痛管理:
换药前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对敏感部位可提前使用表面麻醉剂。操作动作轻柔准确,粘连敷料先用生理盐水浸软再移除。儿童患者需有家属协助固定体位,分散注意力减轻不适感。
术后伤口护理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敷料移位。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期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渗液增多、异味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根据愈合阶段调整换药频率,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小儿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液体、使用益生菌、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等方式治疗。小儿腹泻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过敏、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腹泻期间应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胃肠负担。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选择无乳糖配方。已添加辅食的幼儿可进食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待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补充液体腹泻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和纠正脱水。轻度脱水可按50毫升/公斤体重补充,中度脱水需80-100毫升/公斤。补液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5-10毫升,每5-10分钟一次。若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中重度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静脉补液。
3、使用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适用于病毒性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能缩短病程1-2天。服用时需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需间隔2小时以上。对牛奶蛋白过敏者应选择不含乳制剂的益生菌。
4、蒙脱石散蒙脱石散通过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发挥止泻作用,适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该药不进入血液循环,安全性较高,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便秘。服用时需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避免影响药效。严重脱水或血便患儿禁用,需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5、消旋卡多曲消旋卡多曲为脑啡肽酶抑制剂,通过减少肠道分泌缓解腹泻症状。适用于分泌性腹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显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腹胀,禁用于细菌性痢疾等侵袭性肠炎。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需严格遵医嘱,疗程一般不超过7天。
小儿腹泻护理需注意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体温等变化,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高热不退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应循序渐进添加营养,保证充足休息。预防措施包括注意手卫生、合理喂养、按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