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可能引起脑震荡,多见于头部受到直接撞击或剧烈晃动的情况。脑震荡属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通常由运动中的意外碰撞、跌倒或对抗性动作导致。
足球、橄榄球、拳击等高对抗性运动中,运动员头部可能因撞击他人、地面或器械而受伤。篮球、滑雪等运动中快速移动时失控跌倒也可能造成头部震荡。青少年运动员因颅骨发育未完全成熟,发生脑震荡的概率相对较高。运动前充分热身、佩戴合适护具能降低风险。
潜水、体操等非对抗性运动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诱发脑震荡,例如跳水时头部撞击跳台,或体操器械训练中保护措施不足导致坠落。女性运动员由于颈部肌肉力量较弱,在同等冲击下更易出现脑震荡症状。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或短暂意识丧失应立即停止活动。
运动后若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或意识模糊,需及时就医排除颅内出血等严重损伤。恢复期应避免二次撞击,遵循医生指导逐步恢复运动。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掌握正确技术动作,能有效预防运动相关脑震荡的发生。
一个月的宝宝一般不容易得脑震荡,但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时可能发生脑震荡。脑震荡属于轻度颅脑损伤,通常由跌落、撞击等外力作用引起。婴儿颅骨尚未完全闭合,需特别注意头部保护。
婴儿脑震荡的发生概率较低,主要与其活动能力有限有关。新生儿大部分时间处于平躺状态,自主移动能力弱,意外跌落或撞击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家长抱姿不当、换尿布时失手、床上翻滚等情况仍可能导致头部受伤。婴儿脑震荡症状可能表现为短暂哭闹、嗜睡、呕吐或进食减少,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或抽搐。
少数情况下,婴儿可能因重大外力作用发生脑震荡。如从高处坠落、车祸撞击或剧烈摇晃等,这类外力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颅脑损伤。摇晃婴儿综合征是婴幼儿特有的严重脑损伤,由剧烈摇晃导致脑组织在颅腔内位移引发。婴儿颈部肌肉薄弱,无法有效固定头部,摇晃时大脑易与颅骨内壁碰撞造成损伤。
家长应避免剧烈摇晃婴儿,更换尿布或怀抱时需稳固支撑头颈部。婴儿床应安装防护栏,避免从高处跌落。发现婴儿头部受伤后,需观察24小时内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如持续呕吐、瞳孔不等大、抽搐等需立即就医。日常可通过使用安全座椅、避免将婴儿放在高处、选择稳固的婴儿床等措施预防意外伤害。